上亿人“失踪”,会议没了,体温不知测了多少次。
2月10日,复工首日。
“北京、合肥目前已经复工,不过还在采取灵活办公方式。前往办公室办公的员工,每日到岗、离岗时必须测量体温,每日必须测量2次。”位于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的华米科技相关人士说。
华米科技员工超千人,2月10日到岗员工约人。“公司鼓励员工在家里灵活办公,还有些员工是从外地返京,主动居家隔离观察。”上述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第一天返岗复工的员工来自行政、产品、技术、运营等不同部门。“一般复工第一天,每个部门都会有人来公司的,毕竟有些工作涉及到部门协调,周一通常也是开周例会的时间。”他说。
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中心城市都已进入复工状态,但城市干道和园区仍略显冷清。劳动者如何有序返岗,公司、社区防控机制如何完善,困难企业如何得到有效扶持,都关乎经济平稳运行。
这些城市的首个复工日运转如何?我们带来了大量实景照片。
北京:早晚高峰未拥堵的长安街
复工之前,需要做好防护工作。2月9日,华米科技对办公区进行了全面清洁消毒,准备了口罩、体温枪、消毒液、一次性手套、防护服、护目镜等医疗保障物资。
(办公区清洁消毒华米科技供图)
2月10日下午,位于北京西北郊的中关村科技园一如既往的安静,只有在上班早高峰,格外畅通的后厂村路显示出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工作日。
两家位于中关村公司的员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他们目前全员在家办公,并将持续一个星期。还有一家大型公司员工告诉记者,2月10日以后,公司安排全员整体休年假和调休。如有必需必要开展工作的情况,由各部门主管副总裁确定需办公的人员,由人力资源中心统一上报公司进行审批。
(中关村科技园二期街景采访对象供图)
(2月10日早上上班时间,酒仙桥电子城附近的车辆比前两天多了不少。复工人员开始流动,给疫情防控带来了挑战。陈阳摄)
(2月10日下班晚高峰时的长安街,有附近工作的人士介绍,早高峰上班时导航地图没有出现红色路段。王巍摄)
(2月10日下午的北京地铁一号线国贸站附近,以往需要排队等几次列出才能上车的景象不再。王巍摄)
(2月10日下午的东二环广渠门桥,南北方向的东二环和东西方向的广渠路是北京市东部两条交通干线,往常即使不是早晚高峰也是车辆川流不息的景象。王彬摄)
(尽管是复工日,但居民区集中的望京地区却仍是路上行人稀少、车流停驻路边的假日景象。刘原婧摄)
北京市委市政府近日来正在密集部署复工期疫情防控。2月8日下午,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十八次会议指出,要抓好施工工地复工复产后的管理。当晚,北京市市长陈吉宁来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调研调度经济运行和企业复工工作。他调研的两家企业,SMC(中国)有限公司和赛诺菲北京(制药)有限公司都已经在2月3日复工生产。
2月9日上午,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到通州区调研检查城市副中心重点建设项目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工作。
“居住在三河,上班在北京”的人越来越多。据《北京日报》2月10日报道,三河市对进京车辆内的人员严格核查身份证、测量体温,对往返北京和三河的人员,严格落实“一信一卡一证”制度(单位开具证明信、个人填报体温日常监测卡、居住小区开具出入证)。
上海:企业复工复产需提交审批
在上海,复工首日的早高峰,地铁车厢也并未出现疫情发生前的“人挤人”情况。
(空荡的早高峰地铁车厢图/陆大峰)
(空荡的陆家嘴环岛图/周淼淼)
与此同时,为了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所带来的交叉感染,不少人更是直接选择开车上下班,这也使得早高峰时段的部分路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拥挤。
(早高峰等待上南北高架的私家车图/陈静)
一些中小企业何时能够实现复产复工,牵动着不少“老板”们的神经。
“终于等到复工时间了,但是具体开工时间还要求我们等。”在上海远郊区,一位不愿具名的实体制造企业负责人告诉21记者,按照上海市的规定,要有序促进企业复工复产,任务下达给具体的园区平台后,企业被要求填写多项申报表格,等待材料提交后,会有“一对一”的专门负责人联系上报的材料是否存在问题,并且指导修改。
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了解到,这一申报材料要完成“初审”,就需要填写审核通过多达8个附件,涉及企业生产情况登记、复工人数、申请复工日期、复工方案、应对疫情预案措施、主要产品、与企业相关的本市上下游企业名单、以及承诺书等具体内容。
“不少内容略微有些严格,出现了基层加码的情况。”另一位上海实体制造企业的负责人告诉21记者。
(上海某园区企业复工申请承诺书)
如,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的疫情防控要求,对重点地区(湖北及途经湖北)的来沪或返沪人员实施隔离健康观察的,观察期为14天。但记者采访到,在实际的中小企业复工“承诺书”中,则被严格要求“承诺所有离沪员工返沪后(不区分去了哪个省市),必须严格居家观察至少14天”。
为了督促企业按照要求实现复产复工,不少园区甚至成立了“突击检查小组”,不定时去企业突击检查,而一旦发现违规情况,企业法人则可能面临拘留,企业将面临“万元起”的巨额罚单。
(上海某园区的督查要求)
“政府应该要创造条件为满足条件的企业复工。”上述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希望在疫情当前,相关直管部门能够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也同时处理好及时推进企业复工复产的工作,做好平衡工作。
广州:经开区当天返岗7.5万人
作为广州企业最集中的区域,广州经济开发区在此次推动区内企业复工复产上积极行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了广州开发区内广州创维平面显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广州创维”)和广州兴森快捷电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兴森科技”)。
兴森科技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刘湘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公司主要产品是电路板,应用于医疗器材及通讯器材,服务客户主要有华为、中兴、海康威视及西门子等。目前广州工厂的复工率达到了75%,约0人在岗。
(图为:受延迟复工影响,兴森科技1月份业绩达成仅67%摄影:李振)
作为为广州开发区内抗击疫情的典型企业,兴森科技于1月30日已提早复工,按照广州开发区政策,企业获得了疫情防控物资的支援,企业复工率较高,但广州6座工厂中也仅复工2座,直到10号才全面复工。
“10号之前我们复工了2个厂区,今天6个工厂才获批全面复工。复工后将全力保障医疗器材线路板生产,优先供应相关客户的武汉订单需求。”刘湘龙说。
(图为:兴森科技员工正在紧急赶工,产品应用于防疫医疗订单摄影:李振)
在广州创维工厂,主要生产OLED电视,在册员工余名,现在仅有多名工人返工,约占全厂人数的40%。当前正全力赶制年前及春节期间的电商订单。
(图为:广州创维厂门口摄影:李振)
据广州创维主机生产组装组车间负责人杨林珠介绍,目前返岗员工主要以广东地区为主,包括广西、河南等地的员工还未能返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广州创维在门口处设置了设置消毒棚、废弃口罩投放点,对进出员工进行消毒及体温登记,严防感染员工进入工厂。
(图为:广州创维设置消毒棚、废弃口罩投放点摄影:李振)
杨林珠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针对返岗员工,每次上班前企业都提醒要洗手,每天分别在上午、下午及晚上上班时间3次检查体温,一旦发现异常就会隔离观察。除此之外,为避免员工聚集带来的交叉感染,员工宿舍从7人间改为4人间,并将员工餐直接送至宿舍。
成都:推出企业安全复工样本
拥有个建筑工地,70万名工人的成都市,如何面对复工潮?
2月10日,成都市住建局选取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东航生产辅助区项目,作为全市的“复工示范项目”,希望其复工的经验能够成为其他即将复工企业的样本。
其主要的做法包括:所有劳务工人返岗均采用专车送达,不能自行前往。且施工工地采取全封闭式管理,劳务人员在进入工地后,统一住宿,原则上不再外出。施工组织方式上采取小规模、分工种、分工序的作业方式。用餐时候则采取分餐、错时用餐等措施,而施工人员的健康情况则每日报送至相关部门。
成都天马铁路轴承有限公司2月5日复工,“目前上班的人数近人,达到正常产能的四分之一,我们会继续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确保生产”,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
(成都天马铁路轴承有限公司部分车间开始运行。图片来源:成都市青白江区宣传部)
在成都市商贸服务业最发达的锦江区,在企业复工前,需要按照复工人员数量准备14天防疫物资,其中包括口罩、一次性手套、温度计、员工健康证明等。
其中,若是N95口罩,则以每人每天一只为标准,提供14只口罩,普通口罩则需要提供28只。在社区工作人员现场检查后,另行通知可复工的时间。
这让一些企业感到为难:在全国口罩面临短缺的情况下,要一次性准备数量较多的口罩,并非易事,“我们也希望能够考虑当前口罩购买的实际难度,降低这项要求,如以一周的工作日为标准”,一位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智能投影仪厂商极米科技于2月3日起已经逐渐复工。2月3日-7日期间,极米启动“在家办公机制为主,公司办公为辅”的办公模式。根据近期的疫情和防控情况,极米管理层决定,将上述办公模式继续保持到2月14日。
(成都极米科技在进门口设立了体温检测台,并配备消毒药水和洗手液等。图片来源:极米科技)
在获得社区批复后,企业工作人员的信息将送至对应的写字楼服务处,在上班时间,凭借身份证进出。
2月10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成都部分写字楼前看到,其进出口均设立了温度检测口,身穿白色防护服的检疫人员,对复工人员进行逐一的体温检测,和身份复核。
一些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楼宇,则提供了身份扫码服务,即将满足复工条件的人员身份信息先期进行录入,在体温检测通过后,直接通过手机扫码进出,以减少人员接触的频率。
(编辑:CWJ)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