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轴承厂 >> 轴承厂优势 >> 正文 >> 正文

同心奔小康城市化进程下,小蜗居变形记

来源:轴承厂 时间:2023/5/27

记者吕烨珏

“眼下日子是真的好,那和以前不能比!”今年70岁的上城区笕桥街道东港社区居民莫荣生,地地道道农民出身,是杭州最早的回迁户之一。

东港社区成立于年9月,是原笕桥弄口村地块撤村建居社区之一。这些年,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域城市化谱写了杭州不平凡的赞歌,也彻底改变了莫荣生一家的生活。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杭州人居住环境,那才叫名副其实的“蜗居”。人口多,住房面积小,三代甚至四代同居一室是彼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其实真论起来,莫荣生的家里条件还算不上糟糕。他是家里老幺,上面有三个哥哥,和父母挤在枸桔弄的一间理发店门面房。前店后居,一个深长弄堂有四五进,他就住在第一个隔间。

弄口村老照片

在这个不到十平方米的小房间里,莫荣生度过了童年,又送走了少年时光,迈入了青年行列,还迎娶了隔壁村小一岁的漂亮姑娘陈水娟,生了两个大胖小子。“仅一张1米3的单人床,他们娘仨睡床,我睡地上。”那时候莫荣生做梦都想造一幢属于自己的大房子。

种地,打零工,为了攒钱造房,莫荣生什么都干。直到年,他记得很清楚,那一年大儿子刚满8岁,一家人终于搬进了二层高的自建砖瓦房,百平方米大,隔了三间。因为水泥贵,造房时他只舍得糊少量水泥,“谁知后来有一年台风来,瓦片都吹跑了,整个屋顶被掀翻……下着大雨,一家人只能躲在屋檐下……”

弄口村老照片

莫荣生说,他们一家生活最大的转折点发生在大儿子17岁那年。那一年,由于土地征用,陈水娟去了杭州轴承厂上班,农民变工人。同年,大儿子考上警校,学费全免。而他自己也因为工作表现出色,从由村办企业发迹的浙江杭宝集团下属水泥预制厂打杂工,被提拔至其另一下属特种薄膜厂当上了销售经理,家庭生活逐渐改善。

年轻时的莫荣生(右)与陈水娟(左)

年,一幢平方米大的四层高的新楼,取代了原先盛满一家子喜悦与辛酸的砖瓦房。“这一次,我足足用了多吨水泥,牢得很,再也不怕台风了……”莫荣生开着玩笑回忆道,原本想着这估计就是“要一直住到老的家”了,所以他花了不少心思。阳光下亮锃锃的琉璃瓦,一如他对新生活的期待。

没承想,三年后,东站枢纽弄口机场路以南启动拆迁,次年弄口机场路以北拆迁。虽然舍不得,但作为一名年入党的老党员,莫荣生心里很清楚,“破而后立,这是为了营建更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当九年前回迁原址,看到环境优美的新家园的那一刻,莫荣生更加确信了这一点。“以前脏乱差的‘城中村’不见了,参差不齐、高高矮矮的自建房也没了,居住环境更整洁美丽,也更安全了。”他说。

如今,莫荣生的日子过得很满足。老两口住在回迁安置的四室两厅三卫的大房子里,宽敞明亮;天气好的时候,两人结伴出门在小区里晨练,他走路,她练太极拳。

儿子们也正合他当年取名“国梁”“国林”初衷,为国效力,双双当上了警察。孙子、孙女,凑成了一对“好”字。“只要身体健康,我实在是没什么不满意的了。”莫荣生说,“我现在的生活就是‘小康’!”

莫荣生与妻子陈水娟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四居室

随着城市化推进,像莫荣生这样,享受到城市化红利生活变得越来越好的人越来越多。“十三五”期间,笕桥街道紧紧抓住“城中村改造”机遇,持续推进征迁、回迁、整治、建设等工作,城市面貌发生巨大改变。累计完成历史街区、黎明、水墩、浜河等征迁项目12个,拆迁住户余户、企业余家,拆迁面积约万平方米;完成历史街区、白石、花园、水墩、黎明等区块回迁安置余户,安置房累计开工约万平方米、竣工约45.1万平方米;全面推进环机场周边同心、黄家、俞章、笕新四个社区拆违整治工作,笕桥板块城市化步入新台阶。

编辑吕烨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