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轴承厂 >> 轴承厂优势 >> 正文 >> 正文

国家战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中

来源:轴承厂 时间:2023/5/11

导语:本文介绍中西部四川、贵州、河南的三线建设。

1.四川的三线建设情况

四川除了建设攀枝花钢铁厂外,还新建了很多项目。仅在年列入的建设项目就有48个,在一年之内全部建成。年,四川又落地56个项目,当年的建设项目目标也全部实现。经过几年的努力,四川的工业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共有3.7万名职工(包括科技人员)内迁入四川,余台设备注入四川,使四川成为中国重要的常规兵器制造工业基地,同时也使四川的基础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年初,四川最大的水电站龚嘴水电站拦洪筑坝。年10月,位于成都的长城钢厂炼出第一炉钢水。其他诸如西南铝加工厂、自贡硬质合金厂、德阳二重机、长江起重机厂、长江挖掘机厂、重庆红岩机器厂、四川拖拉机厂、渡口水泥厂、峨嵋山水泥厂等冶金、有色、电力、农机、建材骨干企业也相继进入施工高潮或者形成生产能力。

四川的交通基础设施也得到快速发展,以公路为例,川西南、川东北、凉山北部相继新修了很多公路,对省内的若干公路进行了改造,提高了公路等级,铺设了沥青路面。文革十年动乱时期,三线建设一度停滞,但是经过四川人民的不懈努力,三线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年,经过国家累计十余年的投资,四川的工业生产能力有了巨大的飞跃。据统计,这些投资中,16.9%为国防工业,冶金业占14.1%,能源业占15.8%,运输通讯业占17.8%。与年相比,年四川的铁矿石开采能力从40万吨到增加到.15万吨;炼铁能力从38.89万吨增加到.69万吨;钢材生产能力从92.万吨增加到.85万吨;发电机装机容量从83.47万千瓦增加到.32万千瓦;水泥产量从.02万吨增加到.88万吨。

2.贵州的三线建设情况

贵州是三线建设在西南地区的重点,但是贵州的建设尚未完全吸取大跃进的教训。其特点是再次大铺摊子和拉长基本建设战线。考虑到战争的因素,对于工厂布局,在开始规划三线时,航空工业基本上还是“大分散,小集中”,设计规划要求离开大城市大型工业区和重要的交通枢纽,集中建设中小工厂群。但一到实施的时候,由于左倾思想的干扰,连这点合理原则也抛弃了。以“立即要打仗”的假设为前提,实施“靠山”“分散”“隐蔽”“钻洞”的方针,把每个工厂甚至每个车间都规划建设得极为分散。后来竟发展成“村落式、瓜蔓式、羊拉屎”等今天看来荒谬的做法。

龚嘴水电站

如贵州基地的飞机部件装配厂分散布置在9平方公里内,仅锅炉房就有10个。但是三线建设对以往一穷二白的贵州来说,仍然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贵州的企业已经能够生产液压挖掘机、汽柴油发电机组、精密光学仪器、机床工具、磨具、磨料、电工仪表、各类轴承、通用电子仪器等,改革开放后,很多军事工业转为民用,这些企业可以生产电冰箱、彩电、摩托车、汽车、电池等,使贵州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3.河南的三线建设情况

豫西重镇洛阳也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洛阳可以作为全国三线建设的代表性地区之一。洛阳地区的战略后方建设规划早在年提出并开始实施。当时第三机械工业部在洛阳地区的灵宝县涧口公社筹建新卫机械厂,代号为,主要生产飞机零件,属于大“三线建设”的项目。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当时的国民经济正处于困难时期,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经济方针,国民经济开始收紧,厂在此时开始建设,也正是说明了国家对洛阳战略后方建设的重视,但企业的建设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经济的影响,直到年12月,厂才完成了拆迁征地建设,不过厂的建设开启了洛阳地区三线建设的序幕。年,中央提出了“国防建设第一,加速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的思想,这是对国民经济的又一次大调整,洛阳地区的三线建设也正是在此时开始迅速开展的。

大批三线建设项目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迅速选址上马,除了新卫机械厂,国家在洛阳地区布局了5个军工厂、5个交通项目、7个通信项目和3个战备储备库,此外还调来1个选铀矿队。建起一座三线矿山。交通项目建设中,焦枝铁路(从河南省焦作市到湖北省枝城市,后从枝城延伸至广西柳州,称为焦柳铁路)最为突出,这条铁路至今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焦柳铁路是我国继京广铁路、京沪铁路之后的又一条南北大动脉,它贯穿了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省区,全长约公里,战略意义十分重大。由于焦柳铁路的修建,洛阳成为铁路交通枢纽,东西有陇海铁路,南北有焦柳铁路,为洛阳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年3月,洛阳地委决定成立支援三线建设领导小组,5月,地委支援三线建设领导小组改称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向全区发出了《关于积极做好支援后方建设工作的通知》,三线建设在豫西地区蓬勃兴起。

焦柳线在全国铁路网中的位置

在三线建设的进程中,东部地区为中西部地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年初,在三线建设的第一个阶段,中央决定从北京、上海、天津、辽宁等工业基础较好的省市向三线地区搬迁个厂。其中年搬迁29个厂人,年搬迁个项目,人,这些职工从生活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来到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山区,同时带来了大量家属,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为三线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今西南、西北地区的一些城市里仍然有大量三线建设干部职工后代。(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参考文献:

1.任健、陈谟:《三线建设的回顾与反思》

2.胡小平:《共和国的“三线建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