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存上千年的谷粒还能发芽,你敢相信吗?
上世纪70年代,在洛阳发现的含嘉仓的号粮窖中就出土了一些保存了上千年的粮食,这些粮食在岁月的沉淀中不仅粒粒分明,有的甚至还保留着金黄的谷粒颜色。
而在木板的缝隙中取出来的谷粒,竟然在第二天生根发芽。这份千年前的“礼物”让所有的考古人员看到了隋唐时期农民高超的智慧,也对现代储粮科技的发展有了极大的推动力。
那么这个含嘉仓究竟是何来历?又有何过人之处?为何能够储存粮食千年不腐呢?
含嘉仓是唐朝时期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粮仓,面积达到40多万平方米,可储存供全国使用五六十年的粮食。
说到这里,就不免要说一下唐朝的粮食储存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了。
在隋朝建立以前,中华大地上由于战乱不断,经常会出现饿殍遍野的情况,因此当隋朝统一之后,隋朝的帝王们对于国家粮食问题都十分重视,毕竟民以食为天,而国家也是建立在人民的基础上的。
他们将首都选在了关中,而关中土地并不适合种植粮食,在这两者的综合影响下,隋朝的皇帝们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推出了不少关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但遗憾的是,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仅存在了三十多年就消亡了,但是他们在农业上的发展却为后续的唐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尤其是隋炀帝迁都洛阳,并修建隋朝大运河,改变了整个天下的交通局势。
早年间隋朝主要是利用黄河、渭水等天然路线来进行漕运,漕运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运粮食,但是这种天然河道问题颇多,水力大小不定,水流浅等问题经常会使漕运船遇到阻塞。
尽管大运河是隋炀帝用来满足自己的骄奢淫欲才修建的,但是大运河修建好了之后,情况就截然不同了,漕运的效率大大提升,粮食的运输也更加发达。
那么随着大量的粮食从江淮一带运送过来,又要如何储存才能放得更加长久呢?
这时,粮仓就应运而生了。
根据《隋书》卷二四食货志记载,从隋初到唐朝开元年间,黄河沿岸分别设置有河阳仓、常平仓、广通仓、黎阳仓,后来还有洛口仓和回洛仓。
这六大粮仓承担起了当时储存粮食的主要任务。
回洛仓遗址
隋大业元年,隋朝修建了含嘉仓,此时的含嘉仓还称不上是全国最大的粮仓。
但是唐朝建立之后,国运繁盛,对于粮食的需求量变大,漕运得更加频繁,再者,李密和李世民在攻打洛阳的时候,城外的粮仓几次三番被占据,险些误了大事,那时候他们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城内建造一座粮仓。
含嘉仓便逐渐成了唐朝主要的粮仓。
现在更多专家学者认为,含嘉仓的修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粮食被运送至洛阳,因为逐渐增量的需求,才逐渐扩展至如此庞大的规模的,根据史料记载,回洛仓的粮食到后来也是要运到含嘉仓中的。
而作为一个大规模的粮食仓储地,含嘉仓在唐朝前期的时候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唐朝的粮仓,还在关东地区和观众地区之间起到了转运的作用,保证关东地区的粮食供应。
就这样,含嘉仓凭借极大的规模和独特的地理位置,逐渐取代了回洛仓和河阳仓,成了国家新的粮仓。
含嘉仓遗址
但是到唐玄宗后期,由于隋唐运河的水量渐小,已经不再适合作为漕运的水路,大多数粮窖就这样被废弃,含嘉仓的利用率也减少了不少,但是其中的号仓却一直沿用到宋朝末期,这或许就是被发现时这个粮窖存满粮食的主要原因。
一直到宋朝末期,因为外敌入侵,含嘉仓逐渐被废弃,再也没有人提及过。
上世纪70年代,新中国的考古人员在洛阳发现了这个超大规模的粮仓,震惊全国。
含嘉仓如今的位置主要在洛阳市的老城北部,北靠邙山,南邻老城,周围还有数条铁路,全然没有过去的风采,但是从其巨大的规模建制来看,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历朝历代繁盛时期的辉煌。
含嘉仓呈长方形,四周皆有围墙,南北长米,东西长米,其中共有四百余座粮窖,占地面积约为43万平方米,规模之宏大前所未有。
根据历史记载,唐玄宗天宝八年,含嘉仓中就储存了万石的粮食,而当时全国储存的粮食也不过多石,几乎占了全国粮食储量的一半。
影视剧中的含嘉仓
粮仓中房屋众多,分区明确,有粮窖区和管理区两个部分,毕竟最大的粮仓如果出现失火等情况并非小事。
管理区主要集中在含嘉仓西部,和东西大街以北的位置。
这两个地方各修建了两个台基,台基边缘有几个可供人出入的通道,保证了人员的通行。
而多座粮窖排列有序,行距一般都是6-8米,粮窖之间的间距也有3-5米。
科考专家们猜测,这样的距离主要是为了运输粮食河北储存粮食方便。
这些粮窖结构基本相同,大小也各有不同,大一些的口径能够达到13米,深度大概也有10米,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而最小的口径就只有8米,深度大约6米,是最小的粮窖,但是一部分粮仓因为经年的雨水被冲毁,现存的粮窖深度大约只有两米。
而每座粮窖更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在储存粮食之前,工匠们至少要经过三个步骤的处理。
粮窖平面图
第一。在地面上向下挖出一个椭圆形的地窖后,需要对粮窖的底部进行加固夯实,夯实层的厚薄程度不一,有的只有7厘米左右,有的足足达到了30厘米的厚度。
当然,这样做还有另外一个作用,那就是防止底部下沉,造成粮窖坍塌。
第二,用火长时间的烘烤内侧的墙壁,排干所有的水分,然后在底部铺满干燥的木板、稻草和席子等用来防潮。
在大部分的粮窖底部都能明显看到被火烘烤过的黑红色的痕迹,此时的夯土层也是十分坚硬。
第三,需要在底部铺设一些内容物防潮,他们一般都会使用类似于碎煤渣、干草或者是木板一类的东西垫在底部,隔断上涨的潮水。
最后在放入储存的粮食之后,还要将大量的稻谷糠和干燥的土等铺在顶部密封起来,防止潮气渗入。
这样的储粮方式一直到解放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民众都还在使用,足见老祖宗的智慧之深远。
有些粮窖中甚至可以找到长达两米的木板或者是一些草纹清晰可见的草束。
而含嘉仓的选址也是经过前人精心挑选的。
这个地方相对而言地势较高,水位较低,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潮气的涌入,“席子夹糠”的储粮方式和地形地势相结合,最大程度的保证了粮食的干燥,避免了粮食的发芽、腐烂等情况。
如果这项粮仓的发现对于我国储粮的研究来说是锦上添花,那么在号粮窖中发现的粮食更像是意外之喜。
号粮窖从下到上都有着高低不同的木板,这些壁板横行排列,一端平齐,另一端被削成了尖端,镶嵌在夯土层上。
当工作人员打开粮窖的时候,竟然发现里面还堆积着大量没有被人动过的粮食,这些粮食隐隐透漏着些微稻谷的香气以及尘土的味道。
科考专家们经过推测,判定这些粮食应该是宋朝末期留下来的,应当是当时外敌入侵泰国匆忙,所以才留下了这么一出还没来得及销毁或者是带走的粮仓。
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不由得让人惊叹。
科考学家特意将这些谷物全部打捞出来,进行了元素分析,其中有将近一半的颗粒都已经被碳化,有的呈现出棕色,有的则是散发着谷物的黄色,还有的则是呈现褐色。
这些谷粒在刚出炉的时候,依旧可以看出清晰的颗粒形状,但是用手轻轻一捏,就变成了粉末。
然而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从一些从木板的缝隙中捡出来的谷物,在第二天竟然生根发芽了,简直堪称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后来更是长到了膝盖的高度。
含嘉仓已经经过了千年的洗礼,却仍旧在千年后的今天,给了人们一个极大的惊喜,从这些发芽的谷粒中,似乎可以看到千年前的人们用勤劳的双手洒下作物,等待丰收的喜悦。
根据这些碳化的谷物的比例来算,当时储存在这个粮仓中的粮食应该有50万斤之多。
但是,从含嘉仓中,我们能够看到的不仅有唐朝的繁盛,还有对民众们的压迫。
根据《开天传信记》记载:左右藏库,财物山积,陈腐不可较量。
另一方面却是辛苦耕种的农民,被剥削的没有耕种的作物,实实在在地做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五十万斤的粮食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已经算是数千农民一年的口粮,而如此庞大规模的粮仓,还不知道需要多少民众节衣缩食才能填满这样巨大的粮仓。
而除了这些东西之外,在粮窖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铭砖。
这些铭砖是在粮食即将存入粮窖的时候放进去的,主要的作用就是记载粮窖中粮食的储存情况,粮食出窖之后便算作废。
年,在驾鸡沟向阳轴承厂19号的地下粮窖中,出土了一个长33厘米、宽33厘米,厚约6厘米的正方形铭砖。
这个铭砖上面刻有10行清晰可见的文字,上面记载着:含嘉仓东门从南第二十三行从西第五窖,苏州通天二年粗糙米白多一万三,十五石,内右圣历二年十一月日纳了……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上面记载了谷物详细的储存时间,来源和管理人员的姓名、官职等,如今这块铭砖已经被存入了洛阳市文物工作队。
这些铭砖的发现让考古人员对唐朝的开始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年,国家相关部门对含嘉仓进行了详细的挖掘,对唐朝的储粮制度也有了更加详细的记载。
其中除了铭砖之外,还发现了大量的生活用品和器具,也为这次科考提供了大量的文化价值。
如今,我国已经从9座粮窖中出土了铭砖,基本上全部放在了博物馆中进行妥善保存。
在粮仓挖掘结束之后,洛阳市的文物部门特意对这个号粮窖进行了保护改建工作,他们将原来的顶部拆除,在上面重新建造了一座钢架的保护结构。
新的保护棚属于独立式的布局,和其他的粮窖分隔开,供游客们参观游览。
年,因为保护房内的设施比较简陋,工作人员便再次对号粮窖进行了妥善的修缮保护。
修缮后的号仓如今已经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院落,增设了机房、卫生间、花圃等公用空间,地方虽然不大,但是功能齐全也方便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的保护。
遗憾的是,现在号粮窖已经不对外开放了。
如今这里出土的一块铭砖已经被国家列为了一级保护文物,从这上面,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对土地深厚的情感。
民以食为天,有了粮食,国家社稷才能安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