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夏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发展就一直保持着较快的速度、较高的水平。不仅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技术研发方面也取得了很多可喜可贺的成果。值得欣喜的是,我国又一项技术自主研发成功。
这项技术的成功,不仅打破了日本和德国在相关技术上的垄断,其生产的产品也被国外争相购买,其中也包括美国在内。这项技术它就是“手撕钢”。
那么何为“手撕钢”?正如其名字一般,是一种形态薄到可以徒手直接去翻折的钢铁,可以连续承受20万次折叠。近年来,市面上出现了一些折叠屏手机。它们采用的是一种柔性钢屏,而这种柔性钢屏便是由手撕钢制成的。华为的折叠屏手机,使用的就是这种手撕钢。
在我们常规的印象中,钢铁都是厚重且坚硬无比的。与传统钢材相比,“手撕钢”更薄更轻,厚度仅为0.mm,比厚度为0.mm的A4纸还要薄。而且整体很透亮,属于一种精密的高科技不锈钢制品。
“手撕钢”的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既有经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涉及到民生。手撕钢也因其优异的强度、精度、表面光洁等性能,以及较强的抗腐蚀、抗氧化、耐热等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新能源、军用核电、锂电池包覆材料等高端制造领域。
不难理解的是,能把普通的钢材做成这种“手撕钢”,技术难度肯定也是相当大的。当然,谁能掌握这项技术,谁就可以在相关领域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在中国掌握这项技术之前,对这项技术有发言权的国家是日本和德国。
而且借着垄断地位不断抬升价格,目前一张A4纸大小的手撕钢市场价格就达到了元,每克可以卖到五六元,甚至比白银还贵。我国为此需要耗费巨额资金来进口,而且最顶尖的还买不到。
过去,中国根本无法生产这种手撕钢。虽然生产这种产品不需要用到特钢,普通不锈钢就可以轧制,但其轧制要求很高,工艺难度很大。即便是拥有高精度、高密度机床的德国和日本,也只有少数几家公司掌握其制造技术。即使是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也无法独立自主制造手撕钢。
随着我国航空航天、新能源、核电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钢材等高端产品的需求也在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自然要打破国外的垄断局面。因此,年,太钢集团成立了研发团队,高呼打破日德垄断,进行国产手撕钢自主研发的口号。
太钢集团经过多次试验、失败和再试验,先后进行了多次试验,最终从有着4万种可能的轧辊排列组合中研发出一种更加轻薄的手撕钢,厚度仅为0.02mm,宽度为mm,甚至超过了世界一流水平,并于年实现了手撕钢的量产。
据山西太钢“手撕钢”项目负责人王天翔介绍,目前0.02mm以下手撕钢产销量同比增长60%,其中不少是海外订单。可以说,山西太钢不仅解决了我国手撕钢受制于人的问题,而且实现了技术反制。
而且成本也有优势,因此价格也仅为日本德国产品的售价的一半。更重要的是,太钢再次打破自己的纪录。年9月,太钢成功量产出厚度仅为0.mm的“手撕钢”,打破此前“手撕钢”最薄0.02mm的纪录。
此外,太钢集团凭借这款世界最薄的“手撕钢”项目,荣获项目类中国工业大奖。要知道,中国工业大奖被誉为中国工业的“奥斯卡”,也是目前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
目前,太钢集团手撕钢已全面进入中国手撕钢市场,市场占有率达70%。并且也进入了全球前三大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的供应链,同时进入了国内手机代工厂商的供应链。
国产手撕钢的诞生,可以说是占据了新技术的“高点”,弥补了中国产业链的“断点”,将之前的“高价买”变为了“平价造”,让“卡脖子”问题不再“掉链子”。目前太钢已与华为、京东方等知名厂商开展合作,在手撕钢技术的基础上,开展材料应用研究。
不仅是“手撕钢”,高端轴承钢、齿轮钢技术也相继被攻克。我国在高端钢材领域已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比如大型盾构机,以前都依赖于进口,而且国外提供的价格都非常昂贵。随着我国基建需求的不断扩大,我国终于成功研制出国产盾构机,不仅技术领先世界,价格也大幅下降。所以,自主制造和研发才是科技创新的出路。
在工程机械领域,中国制造的高端龙门吊已经垄断了全球90%的市场,就连英美等国也只能从中国进口。要知道,龙门吊是工程机械领域的大型机械设备,是制造航母、大型船舶的重要大型设备。当然,中国科技的进步不止于此,在未来我们将见证更多中国科技引领世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