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各处关节之所以能够灵活运动,是因为关节间有润滑防摩擦物质的存在,而航天所用的轴承产品也离不开这类润滑零部件,可惜常年这类产品都在欧美日三方手中掌控。
航天科技产品的制造精密程度自然不用多说,其自身的产品质量更是需要仔细雕琢,用于航天产品轴承润滑的自润滑织物就是其中之一。
该产品名字虽然独特,但是其作用原理非常简单,就是充当了轴承设备之间的润滑物质,只不过不像润滑液,它是一种固体布料,能够起到自由润滑的效果,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能够长时间反复使用。
虽然我们没有真正接触过航天飞船等产品,但是不难想象,这些设备在对接和运转时,要用到众多的轴承产品,如果不能够适应太空的高低温环境,润滑失效,对于航天飞船的运行简直是灭顶之灾。
所以自润滑织物的重要性就被凸显出来,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该类产品曾一度被法国、德国、日本和美国内的5家企业联手管控,对其他国家形成了严密的垄断。
甚至这些企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研发出了类似的产品,相当于垄断了国内将近30年的时间。
看到如此重要的产品落入外企的垄断之手,国内的研发学者何两加非常痛心,在年,何两加决心突破外企垄断,实现国产自润滑织物的研发生产。
当时何两加就职的工厂是福建龙溪轴承公司,在国内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工厂,并不具备大规模研发生产的能力。
但是何两加却通过自学和查阅书籍,实现了对该技术和产品结构的初步认知,此后在参考国外产品的同时,何两加开始了自研的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为了买到国外的自润滑织物产品进行研究,需要花费10万元人民币,这样一笔巨款完全可以在北京买一套房子了。
面对高成本的压力,何两加加快了研发的步伐和研发的强度,他研发的产品一开始只能够承受不到半小时的摩擦,而此后一点点提升到了1小时,10个小时,最后甚至达到了个小时。
根据何两加的回忆,曾经为了观察自织物的受力和断裂的情况,自己一连几天都在生产线厂房里吃住,时刻不停地注意产品的情况。
在经过仔细摸排后何两加意识到了国产产品质量的问题所在,通过另辟蹊径,在2年内实现了对该产品的国产化突破。
靠着该产品的自主研发,龙溪轴承成功跻身全球高端润滑织物的企业行列中,甚至后来的神舟飞船、长征系列火箭,以及天问一号等知名航天科技产品都采用了龙轴工厂的自润滑织物产品。
这些航天科技产品的飞行无一事故发生,这也从侧面表现出了国产自润滑织物的实力有多么强悍。
截止到今年11月份,龙溪轴承已经在全国拿下了70%的市场份额,在欧洲和美国,累计开拓了40个国家的销售市场,当年被欧美日多方垄断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国产自润滑织物已经拥有了12%的全球份额。
当然国产自润滑织物虽然已经实现了突破,其自身的规模还尚未达到顶尖水准,国内市场规模累计只有亿,而欧美日多方企业在年已经达到了亿的规模。
况且他们的技术在40年间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而龙溪轴承还只能算是行业的新人,因此未来的挑战和竞争压力还是非常大的。
对于龙溪取得的成绩,公司的董事长陈晋辉表示,当年如果把研发的10%拿出来给高层发工资,那么每个人都能够一年多拿10万块钱的工资。
但是龙溪轴承并没有这么做,毕竟在他们看来,打破垄断,实现国产突破才是最为重要的一件事。
未来国产自润滑织物是否能够继续开拓市场,打造更强大的竞争模式,我们拭目以待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