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水记者裴婷婷何慧娟
在甘肃海林中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个个轴承在高速运转的生产线上打磨成型。作为三分厂的设备管理人员,因为精通车、铣、刨、磨、钳等多种机械加工设备和技能,50岁的董永国是大家眼中的“多面能手”,什么样的异型零件破损修复对他来说都不是难题。
“我们公司主要生产圆锥滚子轴承、新能源汽车及精密机床用轴承,主导产品圆锥滚子轴承产量位列行业第一。”董永国说,在设备运行过程中,一个螺丝钉都有可能影响运行,所以大到设备维护,小到每一个零件的更换、改造,这些都是自己的工作。
年进厂的董永国,从最初的机床维修、机械加工,到后来从事设备操作和设备管理,岗位在变,初心不变。作为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他对轴承制造工艺及加工设备的了解非常透彻,为了解决问题经常身入一线,反复琢磨研究各零部件的用途与精度要求,使加工出的零部件达到最佳运行状态。
在多年的钻研、学习中,董永国成为了公司的业务骨干,多次在天水市职工技能运动会上获得名次,并被授予甘肃省技术能手称号。在年,他获评天水市五一劳动奖章,用自己的努力书写着新时代劳动者的执着与奉献。
在生产第一线,最脏、最辛苦的地方,总能看到董永国对设备进行反复研究的身影。设备技改项目中,他发挥机加工技术优势,将高难度、繁琐的工作主动承担,对于设备零件废旧翻新、修旧利废,以节约生产成本为企业带来效益;在AGV托盘改造中,他加班加点地工作,即使被焊星灼伤的眼睛泛着血丝,还是在工作台上忙碌着,提前超额完成了工作任务。
谈起荣誉,董永国腼腆地说,自己只不过做了该做的事。“我们的一线员工都很辛苦,我只是想将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朴实的话语中,蕴含着他对这些设备和对这份工作的热爱。
在年甘肃海林中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自动生产线投入使用时,为减少生产换型频次,提高加工效率,董永国参与了产线工装的设计加工项目。当时,他提出了工装模块化设计思路,将整条生产线多个构件按通用件和更换件分别设计加工,减少工装加工量和更换量。通过对原工装结构的研究,董永国发现了9处可创新点,在构思设计后,让许多零部件实现组合式、可调式结构,使工装部件减少到60多个,不仅节约了加工成本节,也更便于管理。
面对工作,董永国总是说:“多做点,没事儿。”如今,这位“多面能手”仍旧在解决“疑难杂症”的路上,用专业与敬业在平凡岗位作出不平凡的贡献。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