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轴承厂 >> 轴承厂优势 >> 正文 >> 正文

中国石化催化剂公司创新催化科改,找到

来源:轴承厂 时间:2023/4/29

#走进未来公司#

中国科技新闻网8月30日讯(杨晶佳)四枚成本不过几毛钱的螺丝,解决了机械手搬运物料时的误差难题;自研信息化管理系统,帮助生产提质增效;打碎了“铁饭碗”,却也催生了新活力……

年4月,国务院国有企业领导改革小组办公室部署开展“科改示范行动”,旨在深化市场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中国石化催化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催化剂公司”)成为首批入选企业之一。

两年来,催化剂公司不仅聚焦科技创新,解决了一系列“卡脖子”技术难题,同时深化管理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及人员奖励体制机制,营收规模一举赶超美国雅宝、格雷斯,跻身世界第二大催化剂公司,还连续两年获评标杆“科改示范企业”荣誉称号,为其他企业树立了典范。

如今,随着科改行动进入再扩围、再深化阶段,催化剂公司有哪些经验做法可供其他企业借鉴?科改如何“催化”了公司成长,公司又如何将科改落到了实处?

带着诸多疑问,中国科技新闻网联合百度百家号打造的“走进未来公司”系列活动,本期走进了催化剂公司旗下的中石化催化剂(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有限公司”)及中国石化催化剂有限公司北京奥达分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奥达分公司”),与公司领导、研发人员及一线员工等展开交流,发现了不为大众所熟知的央企“另一面”。

管理模式新变革:扁平化管理降本减费,数字化应用提质增效

北京奥达分公司花园式厂区及其标志性建筑

花园式厂区干净整洁、智能化车间井然有序、数字化应用随处可见,这就是本期“走进未来公司”活动走进北京奥达分公司后最直观的感受。

北京奥达分公司联合控制室中央大屏

联合控制室内,中央大屏一分为二,一半是由16个画面组成的视频监控系统,画面几乎都被各类机械设备所占据,蓝色工作服的身影则寥寥无几;另一边是包含了生产进度、原料库存、能耗情况、机器开工率等数据的生产运行管理平台,以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帮助公司实现精细化、智能化管理。

“随着我们生产装置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员工劳动效率不断提升,相应的,一线用工数量也在不断减少。”催化剂公司副总政工师、党委组织部部长、人力资源部经理王志丹向中国科技新闻网揭示了生产车间“只闻机器声,难见劳碌人”背后的原因,“北京奥达分公司目前大概有多人,每个一线车间的工作人员也就6、70人的样子。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推进生产装置管理模式改革,通过扁平化管理进一步优化用工、提升效率。”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制造业企业苦招工难、用工荒久矣。在此背景下,推动生产装置管理模式改革,引导基层优化岗位、精简用工,既是深化国资央企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将科改行动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之一,同时也是催化剂公司充分激发员工活力、提高生产效率的不二法门。

数据显示,年,催化剂公司生产装置共减员人,降本减费万元,部分产品制造成本降低10%以上,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85%。与此同时,在按劳分配激励下,员工心态也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积极性与竞争意识大幅提升,同岗收入差距达到了20%以上。

另外,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也是催化剂公司落实科改行动的秘诀之一,在此过程中,其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工作人员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时掌握生产情况

“很多(制造业)企业会请其他公司来做数字化建设,但我们这套系统都是由自己的工程师设计研发的。”北京奥达分公司副总工程师、生产管理部经理刘显杰介绍,“目前我们把生产台账、工作流程、运营数据等都纳入了信息化平台,这些数据每十分钟更新一次,能够帮助我们实时掌握生产情况。”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5G、大数据等新兴技术逐步成熟,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大势所趋,催化剂公司也以科改行动为契机,深化生产技术创新与管理模式改革,通过引入双重预防机制平台、自研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等,实现了安全风险管控、生产运营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除上述案例外,年4月,催化剂公司还在南京t/a吸附剂项目中首次引进了智慧工地数据平台,通过安装在项目作业现场的各类传感装置和智能监控,管理人员可通过PC端及手机APP,实时了解施工现场基本情况、安全动态、高风险作业管控等状况,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

科技创新重实效:自主研发攻克卡脖子,小小螺丝治好机械手

众所周知,催化剂是石油化学工业的基础和核心,有石化行业“芯片”之称,因此,科技创新是科改的头号任务,也是催化剂公司的首要使命。

公开资料显示,催化剂公司成立于年12月,至今还未满18周岁,对比动辄上百年历史的美国格雷斯、雅宝、德国巴斯夫等国外企业,催化剂公司虽然是“初生牛犊”,却有着“不怕虎”的实力。

“由于催化剂公司成立较晚,目前我们跟国外的一些老牌企业在市场份额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不过在技术这一块,我们已经可以跟国外企业同台竞争,甚至部分产品的性能已经超过了国外的产品。”催化剂公司技术信息部高级主管胡学武表示,“科改这两年,我们一方面通过建机制、设指标、重考核,挖掘创新潜能;一方面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加强长效激励,激发创新活力。”

据悉,近年来,催化剂公司大力健全科技创新激励保障机制,实施课题承包、揭榜挂帅,调动技术人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引进11名博士、博士后,建成了由1个工程技术研究院、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博士后工作站、4个工程技术试验中心组成的催化剂制备技术“辐射式”自主创新平台,开发出10余项先进的催化剂制备单元技术,攻克“卡脖子”难题,实现了芳烃吸附剂、脱蜡吸附剂、高纯氧化铝等国产化,打破了国外垄断。

北京有限公司脱硝催化剂生产车间

走进生产一线,对创新的感受又进一步加深。在脱硝催化剂生产车间,一台AGV小车充当了搬运工的角色,机械手正精准抓取物料并运送至网带窑,准备进行干燥工序处理。

“这个六轴机械手是德国KUKA的,软件是北京航天斯达做的,然后我们进行了一些改造。”北京有限公司生产运行二部主任孟凡立向中国科技新闻网介绍,“你看它吸附物料的时候,中间会有一个空档,最早这套机械手用不起来就是这个原因。”

据悉,由于物料之间存在细微差别,中间用作分隔的纸板经过多次使用后也厚度不一,每组7层物料,若每层有1毫米偏差,加起来就是7毫米,于是,定位机械手遇上了麻烦——若把定位提高7毫米可能会抓不到物料,放矮7毫米又容易把物料压坏。

另一道难题在于,由于暂时没有足够空间用作码垛机器人的缓冲区,目前物料码放仍然依靠人工作业,码放时难免出现歪斜,不但会导致机械手无法准确抓取,且放置在履带上时,还有可能压碰到其他物料。

7毫米误差、人工码放的细微歪斜,两个看似不起眼的问题难倒了先进的机械手,想要让它顺利“上岗”,必须进行改造,增加缓冲和感应装置。

“开始我们想过用直线轴承,但后来发现不好使,稍微歪一点它可能就顶不下去了。”孟凡立称,经过一番尝试,终于找到最简单且低成本的方式解决了上述难题——加装四枚螺丝作为缓冲,解决了机械手定位误差问题,两个传感器探头用于检测和调整物料歪斜,避免发生压碰。

此外,孟凡立还告诉中国科技新闻网,目前催化剂公司脱硝催化剂车间全新立库项目正在建设当中,预计年上半年完成施工,届时将全部使用AGV小车代替人工进行码垛、搬运、存放等,真正实现数字化、无人化的仓储作业。

当然,“四枚螺丝”的故事只是催化剂公司自主创新精神的一个缩影,除提质增效外,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也是催化剂公司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之一。

北京奥达分公司工业废水治理后可养鱼图源:中国石化催化剂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3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