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明确指出:在各种纷云复杂的事物中,要一时分辨不清,那就提出“对谁有利?”这个问题。毛泽东也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的问题。”
提出“对谁有利”和“为什么人的问题”这一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时至今日依然为我们提供着洞察、甄别和分析问题的根本武器。
先讲个真实的故事。我太姥姥生于清末期光绪二十九年(公元年),祖籍河北省宁河县,现属于天津市宁河区。三寸金莲裹脚的小脚老太太,不识字,据太姥姥回忆,生父是个没落秀才。民国八年(公元年)出嫁,家里要吃饭的人口多,太爷爷日夜操劳赚北洋政府的铜板,因肺痨而死。太姥姥民国十年(公元年)十八岁守寡,终生未改嫁,后因热河省连年兵灾与大旱,举家一路要饭一千多公里撑到东北吉林宽城子(现称长春),公元年,九十九周岁零九个月,耳聪心明,器官自然老化去世。
我清楚地记得,在殡仪馆准备告别仪式的时候,有个殡仪馆的工作人员看了太姥姥的医学死亡证明说:“啊?这老人是清朝光绪年出生的?我的妈啊!我在殡仪馆工作快三十年了,还是第一次碰上,真是涨见识了!死亡证明我先用一下,一会还给你们。”没多久,又来了一个男人,对我爸说:“你们是家属?我破例让你们在出殡前放一挂鞭炮,这是喜丧啊!千载难逢的,不要难过哈,家属赶快去买吧!有责任我担着!还差三个月就一百岁了,有点可惜了!”,我姑父买了一万响回来,迅速拿香烟头点着了,这件事我终生难忘。当天在殡仪馆因为这件事都轰动了。
太姥姥历经慈禧听政、光绪变法、宣统临朝、北洋政府、奉系军阀、伪满洲国、中华民国、新中国、土地改革、工业化、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东北国企下岗潮、国企改革和城市化时期,简直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活化石”。
太姥姥虽然文盲,但经历那么多事情,很有见识,思维不同,从我记事时候起,她对事物的认知理解与我在课本学的东西不太一样,我能清楚地回忆起若干事:
一、98年我正在高考冲刺,每天反复背诵政治题答案,每次背诵到“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时候,太姥姥就叹气说:“我从有皇上和太皇太后在朝的时候就明白一个理儿,人性是最经不起掂量的,最早知道皇榜真实意图,都是有里儿有面儿的人把持着。人家先富,尝到甜头后就想挣更多的银子,谁傻啊,根本不可能告诉你如何多挣银子的路子。有了更多的银子就想置办更多的产业和营生,有了更多的产业就不想自己起早贪黑,碎银子即便人家看不上也不可能教你,都富裕了,剥削谁啊?若想要赶着挣大银票,古今都是见不得光的脏买卖;以后需攀高枝捐个举人身份,这才安稳体面,若有个洋朋友,更唬人。孩子,你现在开始经历的变化,我都经历过,并且刻骨铭心的经历过。“让少数人先富”作为国令布告天下,我看这个说法要谨慎些,我看对老老实实的老百姓不是啥好事,毛主席如果还在会同意吗,一旦脚歪了,路就歪了。”
二、九十年代中后期,亲戚们大批陆陆续续从国资企业的搪瓷厂、皮鞋厂、衬衫厂、纸箱厂、货运公司、百货公司、锅炉厂、保温瓶厂、轴承厂、机械厂、电影厂和军工厂整整齐齐下岗待业,包括我母亲在内。还有一个亲戚在通钢工作,后来通钢以极低评估价格被收购,工人愤怒至极,发生了当时影响很负面的通钢事件。看这么多小辈都失业了,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太姥姥伤心,常自言自语:“以后是姓资还是姓社呢?毛主席说不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当家做主吗?厂里的幼儿园、医院和学校都没了,姓资也行,姓社也行,怎么折腾都行吗?突然冒出这么多有钱老板就不正常,满洲国也提倡过大东亚共荣共富。这又要回到啥时代,以后肯定存在阶级斗争啊!”
生活最艰难的时候,家里天天吃白菜叶子和剃干净的鸡骨架可以对付着;在东北什么都可以对付吃,但东北的冬天真的对付不了,二三天真能冻死人。98年冬天格外太冷了,太姥姥把珍藏很多年,在她眼里珍贵的三块“北洋造龙洋”银换了元,买了蜂窝煤。
三、太姥姥小脚走路费劲,每天坐在家门口看着车水马龙很惬意。马路对面的原轻工业局幼儿园改造成洗头房,每天下午四点开始,露着短裙的姑娘一群一群的。太姥姥的三寸金莲与其对比形成强烈时代反差,家里没有照相机,不然肯定能拿个摄影作品奖项。
太姥姥跟我说:“不到二十年的工夫,人的想法就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原来搪瓷厂里的姑娘有的我还眼熟,都去这种地方上班了,这是要改革谁哎!新闻说改革开放为了学习洋鬼子的先进科学技术吗,不让国家落后挨打,不再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屈辱吗?这个道理我明白;但科学技术能学到什么样子我是看不到了,但洋人的露奶子、露屁股玩意我看都是先学到了,学的还挺精。为了招客商,弄成内伤,折腾成这样值得吗?当年在关内天津租界里做零活计,看到洋鬼子忽悠中国人一套接一套的,最最可恨的就是假洋鬼子和买办,专门挖空心思弄“礼崩乐坏”的事,比黄毛洋鬼子还坏透了!”许多年后,我才明白太姥姥表达意识是形态渗透和媒体、教育、产业、金融、娱乐、网络等第五纵队的代理人问题。
年,太姥姥没能活到街道办主任期盼的一百周岁政府补贴,大限已到,她与她的时代记忆彻底模糊了,她的故事结束。
渤海策—洞察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变化,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意识形态问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