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这个词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因为保密,许多人是没听说过的。但随着80年代开始解封,我们逐渐了解到,那是一段特殊时期,在特殊情况下,一场绝无仅有的“靠山近水扎大营”的工业建设。
北京门头沟区清水涧,这里群山环绕,树林茂密。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数千名青年男女走进这里,在涧泉的南端北畔,盖起了一座座宿舍楼、办公室、大车间等现代建筑。这一片建造在大山中的建筑群,有着一个响亮的名称“北京人民轴承厂”,也被称为“乙信箱”。
北京人民轴承厂是因为战备而建设起来的,属于小三线的军工企业,主要是制造轴承、机械配件的工厂。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一大批风华正茂的年轻学生,扛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这里,无怨无悔地开始了披荆斩棘的拓荒之路。
当时的工厂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组织形式以连为单位。每个车间都属于不同的连队,如锻工车间是一连、钢球保持车间五连、车工六连等等。每天的生活和工作也都有军事化的味道,工厂内部的大喇叭会准时响起,革命歌曲或者广播员的声音在清水涧厂区回荡,工人们就是听着广播来安排自己一天的时间。
而后来随着军品订单的减少,轴承厂开始军转民,但最终没能避免倒闭的命运。年被浙江一家民营企业收购,改名为天马轴承厂,再后来这片偌大的厂区因种种原因废弃不用。
走进这个大山深处的老厂,经过几十年的岁月洗礼,看到的已是物是人非,到处是一片萧条,一片狼藉,给人以慷慨悲壮之感。一座座高大宽敞的车间,空气中漂浮着机油和乳化液混合的味道,地面上满是机器摩擦留下的痕迹,许多锈迹斑斑的大型车床,孤苦怜仃的躺在厂房的一角。
偌大的厂区空荡荡的,建筑荒废,杂草丛生,一派萧条。到处是残砖烂瓦和锈迹斑斑的钢铁,没有了忙碌的人群,没有了喧嚣的机器轰鸣,只有一片宁静,静得落叶有声。透过这些厂房的布局和雄伟气势,不难想象当年的热闹和辉煌了。如今的这里被当地人称为踏春猎奇的处所,偶尔,有从北京赶来的退休工人到此缅怀青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