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时代精神的容器”——密斯·凡德罗
当包豪斯在欧洲费力地拆下建筑身上那些繁复的装饰和雕花时,中国刚刚被打开国门。而后,我们用一段很短的时间,加速跑完了西方上百年的都市化进程,代价是,历史遗存的城市肌理和地域文化被土崩瓦解。在迫切需要发展的年代,功能主义在效率的驱动下大行其道,复制粘贴的建筑成为了时代主流。这也形成了多地共同的城乡景象。
“三线”工业是我国60-70年代出于备战考虑而进行的战略性建设转移。大批工业,尤其是军工业被迀往当时相对偏远落后的西南与西北山区,即所谓“三线”地区,其中就有贵州。
贵阳轴承厂,便是这样一个工业进程当中的缩影。始建于年的贵阳轴承厂,不可避免地带有苏联美学及计划经济时代工业的痕迹。这座工业时代的生产建筑,在一个标准化的程序下诞生。和其他所有的生产建筑一样,毫无个性及人文可言。尽管建筑本身毫无“人味”,但经过数十年的工业进程和几代人投身工业建设的经历后,那些成长和故事,也被夹杂在今日的残垣之中,成为磨灭不去的人文记忆。
建筑是冰冷的,而它拥有情感价值的原因,只是在此生活的人和故事而已。
“我们希望创造的是一个时间的容器,它能连接过去,也能指向未来。”设计总监彭征如是说。在这个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这里就像一个小小的驿站,能够脱离现实、放慢时间。从而开始思考:明天我们该如何生活?项目在原厂房的基础上进行建筑修缮:轴承厂的物件、机器,乃至厂区内的老树都被保留了下来,作为唤醒记忆的索引;再以高科技、未来化的产品和手段,引入文创书吧、咖啡、杂货等商业配套化设施,打造沉浸式文创示范园区,成就了贵阳首个工业文创名片。共生形态以室内设计的角度切入,原天花的桁架结构和钢架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同时保留了一部分的墙面,通过不同材质和块体的穿插,以此完成功能和动线的重新规划。
当中也大量引用了代表原建筑的红砖元素,形成内外部的意义链接。
—时间的连线—
原建筑3#、4#厂房之间,有一处幽闭的狭长空间。设计师决定摈弃繁琐,仅以光线流动的变化形成窄闭空间唯一的装饰。浮桥般的廊道,盈盈映照的星光以及巨幅沉浸式投影,给游客创造了一股炫目的“未来之感”。未来之下却是过去。此处被设置为“记忆博物馆”,用以陈放曾经存在的物件与故事。这些陈旧的老物件,也将以空间装置的角色,重新参与进今日的故事之中,散落于空间各处,牵引着回到过去的思路。—场景的界面—除了保留空间记忆及创造感知形式以外,更为重要的是——新的功能发生和新的场景介入。基于对项目“文化地标”的期望和定位,美的置业团队引入了乐转书店及LEV乐予咖啡等商业建筑,童年梦工厂也在规划当中。在这样一个空间之中,如何重新构建不同场景的功能和动线,成为设计师需要面对的问题。为了适合未来的商业使用,在原高耸的厂房之中,设计师通过建立垂直或流动的墙体,在空间创造出新的场域,这些立面既有层次的起伏,也能形成了空间内的“高差”关系,如同楼宇的参差。而后,设计团队通过廊道、楼梯、台阶等方式,将更多“楼栋”连接起来,在这套连接体系之下,各个区域不同的功能得以被有序安置。—新旧的并置—关于旧空间的记忆,不时以材质或物件的形式介入,比如书吧中心的装置,来自于原厂房的废弃机器;在咖啡吧,设计师也将旧的器械拆分重组,结合亚克力形成艺术装置;儿童游乐区的材料和形态皆隐含了工业时代的印记。在空间界面的“楼栋”材质选择中,设计师以纯净的白和原生的木色来体现“新”,在老的墙面中加入具备灰度的新材料进行糅合。新的植入和旧的保留,形成了新老元素的并置。随着城市进程步入新阶段,曾经的生产建筑——贵阳轴承厂,也在历史潮流中缓缓退场。曾在这里发生过的一切不再被人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