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正文
这张老照片蒙自人一定很熟吧
南湖边,当年的蒙自轴承厂
看到这张图
小编满满的都是回忆......
小编的记忆中
说起蒙自轴承厂
条件反射的第一个词
不,不是轴承
小编到现在都没搞清楚轴承到底什么样
小编第一个条件反射的词是
轴承厂面包
小编可是在土生土长的蒙自人,也是一个地地道道本土吃货。小时候,曾听粑粑说过,蒙自老轴承厂的面包那叫一个香,每次走到二中门口,还离面包厂3、4百米远,就可以闻见面包的奶香,在那个时候能闻一闻,闻香止馋,就是一种极大的满足~~
记忆中的轴承厂面包
还记得,十多二十年前还小的时候,蒙自县城里还没有那么多的糕点店,在那个没有汽车,公交车,普通人家只用自行车代步的年代,每次买糕点,都要骑车跑老远去飞达糕点厂才能买到。
以前的糕点厂卖的都是一些中式糕点,各种蛋糕、各种饼,很少有卖面包的,说到吃面包都是吃的轴承厂面包,那时还是个馋嘴小丫头的小编,每天最期盼听到的就是“那一种声音”......
“面包~鸡蛋糕~.....面包~鸡蛋糕~......吃的买喽~”,这种声音每天都在充斥在蒙自的大街小巷,犹记得那是一位比我父母还大一些的阿姨,每天都要骑着三轮车到轴承厂面包房,拉上满满一车刚出炉的面包,将香气封在车箱里,开始走街串巷的叫卖。
那是一辆有一个绿色箱子的三轮车,醒目的颜色,加上阿姨清脆而悠长的叫卖声,从街头传到巷尾。每次听到那个声音,跑出来的一定是一个个小屁孩,围在车箱边上等待那个“绿箱子”打开的瞬间,一股属于轴承厂面包的香气迎面扑来,小孩们探头探脑的想往里面看。面包的正反两面都是烤香的金黄泛红的表皮,上面还沾着芝麻,中间白色部分看上去很绵软。咬开一口,表皮香脆,内里柔软的口感,带着点酸甜和芝麻的香味,丝丝层次,让人回味无穷......唉呀不行,口水已经来到嘴边了,稍等小编整理一下嘴角颜面再继续说嘎。
到了大家都开始上学的时候,那位阿姨每到放学的时候都会出现在学校门口,面包小的5毛一个,大的1元一个,没一会就卖完了。每天放学回家老爸老妈奇怪为什么吃饭吃的少,他们不知道我早就吃了一大个面包。
很多人都不知道阿姨到底姓什么叫什么,只是大家都叫她“面包鸡蛋糕”阿姨。她以前就和我们家住在同一个院子里,现在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院子里只留下那一辆颜色陈旧的三轮车,不怎么看得出原本的绿色。
除了沿街叫卖,轴承厂面包还是所有学校活动时必备的食物,还记得小学时每年的游泳比赛和六一儿童节,老轴承厂面包永远是讲桌上不会缺席的节日佳品,一、二十个表皮油黄的面包整齐的排放在盛盘里,一个紧挨着一个,没有空隙,香脆的面包皮伴有芝麻的清香,咬上一口松软的面包瓤,嘴角边泛着还未渗透完的油脂,舌尖上面包的香味便永远的定格在那个瞬间.......
也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那种声音,那种味道渐渐的消失了,但那辆绿箱小车和属于轴承厂面包特有的香气依然留存在小编幼年的记忆中,不能也无法忘怀......
近几年随着蒙自棚户区改造项目的推进,许多老房片区面临着拆迁、重建,许多我们熟悉的店铺、记忆的味道都不见了踪影,搬离了原先的位置,轴承厂便是其中之一。
自从年拆迁至今已经十多年了,就在小编以为再也不能吃到轴承厂的面包的时候,偶然在溜街时,在一处不起眼的偏僻巷道口发现了它的身影~~~
这家名为“林轴面包坊”的面包店就是原先的“老轴承厂面包”,由于老轴承厂片区拆迁改造,年5月搬迁于此。
老轴承厂面包的由来
6、70年代,轴承厂、橡胶厂、啤酒厂、电池厂、火柴厂、糖果厂等等是蒙自家喻户晓的“老国营厂”。轴承厂年创办,原址在蒙自城北郊,年迁至南湖南岸,当年生产轴承39万套,当时不少青年挤破头的想进去工作。
最先,老轴承厂做面包只供给厂里的职工食用,到80年代初,由于技术的更新成熟,传统的老厂效益下降,业务范围日渐萎缩,生产面包的数量也越来越少。直到年,在经济效益不景气的情况下,原轴承厂职工黄林菇站出来承包了生产面包的车间,开始接手做面包,并打出“老轴承厂面包”的牌子,开始对外营业。
“老轴承厂面包”一直在老轴承厂经营到拆迁后,年才搬迁到现在的地点。
辗转反侧
已传到第三位“匠人”
从年开始,由黄林菇承包了老轴承厂面包的工艺,由于面包用最传统的做法、味道品质过硬的保证,深受蒙自小伙伴的喜爱,生意十分红火,销售数量与日俱增,最红火的时候一天能卖出多个。
周师傅就是年从福建来到轴承厂做面包的,在做学徒的十余年里,周师傅刻苦用功,扎实学习做面包的每一个步骤和环节,把每一道面包工序都烂熟于心,力求把老轴承厂面包的味道一直不变的延续下去。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第一代面包人黄林菇如今已近70岁,直到近几年,黄林菇才把轴承厂面包转交给周师傅接手。现在周师傅带着儿子、儿媳一起经营这家面包店,牌子不再是原先的名字,而是改为“林轴面包坊”(寓意是把黄林菇和轴承厂的名字合二为一)。
周师傅由于身体欠佳,现在已不再自己做面包,但他每天还是会在车间里呆上十多个小时,负责关键环节的监督,严把质量关,生怕工人们稍有闪失,砸了“老轴承厂面包”的招牌。
平时周师傅也会把儿子带在身边,言传身教,细心传授,希望在儿子这一代人的手中还能保持“老轴承厂面包”30年前的味道。
不变的传统工艺
现在市面上各种面包、蛋糕的花样层出不穷,种类繁多,老轴承厂面包逐渐不被年轻人知晓,在“面包届”仅存一席之地,每天也只能售出50-60个之多,每天就是那么几个老蒙自人会来买,有的是吃惯了这个味道的中老年人,有的是像小编这样来追忆童年的青年人,偶尔也会有学校或者单位搞活动来定上一两百个,但这样的时候并不多。小编担心也许有一天,当需求量越来越少的时候,轴承厂面包就面临着消失的可能。
(改良版)
由于现在面包所用食材面粉、奶粉、糖、鸡蛋、油脂、酵母等部分原材料的生产配方、比例与30多年前相比更符合国家标准、规范,因此某些食材的口味和口感上与以前不同了,加之周师傅的儿子在工序上做了略微的改良,现在的“老轴承厂面包”吃起来更加绵软和健康。
“林轴面包坊”仍旧延续了传统工艺的做法。整个制作过程也延续了之前的做法,每天从早上8点开始制作,除了搅面是机器搅面之外,其他的依然是手工制作。
揉面
面搅拌好之后开始,面团渐渐揉的有弹性,表面也变得光滑起来。
造型
将面搓揉成长条形,再做成老轴承厂面包独有的形状,摆放在铁盘里,每个铁盘只稀疏摆放着8个面包,为了给它们更大的发酵空间。
刷面
在摆好的面包上刷上油和混合好的蛋液,再撒上白芝麻,就可以等待放入发酵箱发酵。
发酵
发酵过程比较漫长,需要2到3个小时,待到了面包发酵好之后整个比放入之前大了一倍多,表面看上去十分松软,白白胖胖的样子让小编直想要戳一戳(还好忍住了)。
烘烤
终于到了最关键的一步,那就是入炉烘烤,等待白色的面包逐渐变成了焦黄的颜色。
出炉
出炉的瞬间,热气腾腾,香气扑鼻,轴承厂面包就基本完成了。
冷却包装
由于现在的面点在食品卫生方面的要求,老轴承厂面包现在也开始有了包装,面包出炉后,需要冷却一段时间,在进行最后的包装。
只要有人买
就是坚持做下去的动力
虽然现在“老轴承厂面包”的销量已不是很大,但仍有40-60岁这一层人会偶尔记起它来,有很多中老年人兜兜转转多地才找来这里,就是为了能买到记忆中老轴承厂面包的味道,“看到他们脸上急迫欣喜的表情,就是我坚持把面包做下去的动力,因为我不愿见到顾客失望而归的样子。”话说中,周师傅眼神透露出执着和不舍。
从以前的每天多个,到现在的每天5、60个,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淡忘甚至消失的老传统越来越多,老轴承厂面包、酸浆粑粑,浇油饼等等,它们有的还在不起眼的存在,有的已经消失,但这些老传统老手艺,那些熟悉的味道,又是一代人的记忆,小编真心希望它们一直还在。。。。。
欢
迎
预
订
林轴面包坊,除了老轴承厂面包之外,他们也经营着各种各样的点心,面包,和蛋糕,也接受预定。
有需要的话可以拨打
下面的这个电话号码
↓↓↓
林轴面包房
了解红河考易教育更多详情,点上图进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