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大伊万
根据新华社报道,当地时间4月21日上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接见了俄罗斯国防部部长绍伊古大将。绍伊古大将向普京汇报,马里乌波尔的市区战斗已全部结束。在“解放”马里乌波尔的过程中,共有多名乌军被消灭,人投降,另有多人被围困在亚速钢铁厂的工业区内。接下来将向乌军“亚速”支队最后的据点、亚速斯塔尔冶金厂发起突击,预计在三天内完成任务。对此,普京总统指示,“没有必要让我们的军人进入这个地下墓穴”,“亚速”支队和残余乌军如果想要的话,就继续在钢铁厂的地下待着好了,俄军所要做的有两项,一是“鼓励和奖赏作战英勇的联军将士”,二是完全封锁亚速斯塔尔冶金工厂,“一只苍蝇也不要飞过去”。
亚速钢铁厂
普京总统最后正式表态,联军部队“解放”了亚速海海滨最大的城市马里乌波尔,这是此次对乌特别军事行动中的“一项伟大的成就”,在此向绍伊古大将和联军将士们表示祝贺。
俄军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策?
对于普京正式表态,“封锁亚速斯塔尔工厂”、将所有的残余“亚速”支队新纳粹全部封闭在厂区甚至地下的人防工事里,大伊万认为,这算既有历史渊源,也有现实依据的决策:
历史渊源
说“历史渊源”,在卫国战争后期苏军战略反攻阶段,由于苏军部队前突往往非常猛烈,会有一些后撤不及的德军部队,被苏军远远地甩在战线后方。
一开始苏军还会认认真真地组织步兵攻坚,慢慢把这些德军吃掉,但后来发现,有些德军部队被包围在战线后方后,根本没有机动能力,也没有充足补给,几乎不具备给苏军后方造成威胁的能力。
《WAROF-》(作者:奇圆JeffHoly)
因此,苏军的处理措施就变得简单粗暴了不少,直接包围起来,也不进攻,每天用炮轰,轰上一段时间德军自己就该投降了。后来,大概是在东普鲁士战役还是波兹南战役期间,苏军部队在包围了一股德军后,干脆在德军的防御地域外围拉上铁丝网,挂上“战俘营”的牌子,留下一些步兵和炮兵部队看守,其余部队继续前突,可怜这些德军连枪都没交出去,就莫名其妙地变成了战俘。
亚速斯塔尔工厂地形非常复杂
因此,目前俄军对亚速斯塔尔工厂的操作,只是当年苏军对付纳粹德军的“精神续作”,只不过上次是苏军打纳粹,这次则是俄军打新纳粹,仅此而已。
现实依据
从现实依据来看,可以分为军事依据和政治依据。在军事依据上,按照俄军攻坚伊里奇冶金厂的策略,亚速斯塔尔冶金厂并非坚不可摧的堡垒,要攻是能攻下来的,实际上俄军在20日日终时分,还在亚速斯塔尔工厂实施攻坚,并成功打到了工厂中段的火车站附近。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清扫北部厂区可能需要两三天,清扫主厂区可能需要一周,清理人防工事说不定,但不存在清理不了的问题。但是,清理这种大型工业区,里边部署的又是极端死硬的新纳粹分子,必然会做困兽犹斗,尤其是对人防工事的清扫,需要俄军特种部队下到坑道里实施近战,估计作战难度参照轴承厂文化宫、别斯兰第一中学人质事件还要往上走。如果强行攻坚的话,怕是要把阿尔法或者信号旗给调过来,而且要付出巨大的伤亡才能达成目的,任何一位指挥员在下令攻击这种坚固工事时,必然要进行全面思考分析。
但同时,亚速斯塔尔工厂内的“亚速”支队、乌军残部等,面临的问题和当年被苏军甩在战线后方的德军部队是一样的:
一是缺乏机动能力,根据俄军总参的报告,乌军部署在马里乌波尔,原有余台装甲车、坦克等(基本相当于两个旅了),现在已经被摧毁殆尽,部署有一百多门火炮,也被摧毁殆尽,更兼之以摧毁了乌军的燃油储备,这等于是“亚速”厂里的乌军基本上是跑不了了;
二是缺乏弹药,其实缺乏弹药的问题,咱们在三月底四月初就已经提过,当时乌军部队的抵抗强度大大削弱,使用反坦克火箭的频率降低,意味着马里乌波尔乌军集团的弹药储备已经基本告罄。进入四月份后,俄军坦克在马里乌波尔城内横冲直撞,向一切乌军的防御要点猛烈开火,乌军几乎无法抵挡;
三是缺乏给养,最近几天,俄军在亚速斯塔尔工厂周边的配套厂房、部分居民区抓获了许多混出来准备逃跑、或者偷跑出来投降的“亚速”支队分子,这部分人普遍反映,他们“没有见到自己的指挥官”,同时“食物和水极度缺乏”,一些人一天只能分到半瓶水,一点蔬菜罐头,实在饿的受不了,只能出来投降。这意味着,困守在亚速斯塔尔工厂内的“亚速”分子,他们的存在在军事上,已经失去了战役战术作用,作为一支军队,已经被“去功能化”了。
从政治角度来说,大伊万认为,俄军这又是在复制当年杰巴利采沃包围圈的旧事。毕竟“亚速”支队,是乌克兰政府的脸面,基辅刚给人发了一堆勋章,当年德军第六集团军被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希特勒还下令曼不群实施了大规模反击,准备不惜一切代价把保卢斯救出来。而基辅对马里乌波尔的“反攻”,要么停留在嘴上,要么停留在简中媒体部分“军事大师”的小作文里,闹到最后急得“亚速”支队直接写信向教皇求助,还希望“各国领导人都予以担保”,把他们从包围圈里救出去,堪称丑态百出。
这种情况下,让“亚速”支队继续表演表演,基辅继续装死不认账的话,既可以离间“亚速”和乌克兰政府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给顿巴斯的乌军当个现成的榜样、让他们知道被包围后基辅是真的不会来救人、动摇他们的战斗意志。要是基辅想认账的话,那就直接谈条件好了,这才是真正的“战场上拿到的,在谈判桌上才能确定下来”,只不过大伊万认为,基辅方面最后还是不太会认账。
因此,基于以上考虑,俄军最后选择了围死、困死“亚速”支队和乌军残兵,从军事和政治角度,都是比较合理的选项:
军事上,“亚速”支队无法给马里乌波尔市内的俄军造成太大的威胁,而且弹药也正在耗尽,俄军认为“亚速”的给养最多还能维持十天半个月左右,饮用水的储备可能更少,给养耗尽后要么投降,要么就要开始人相食了;
政治上,留着“亚速”可以继续给基辅政府一个宣传的资本,但基辅政府越宣传,越会发现味道不对,要么被迫谈判,要么背负着见死不救的骂名,处于很尴尬的境地;
因此,这样一想,对于这些残余的“亚速”分子,你要拼死去攻击,最后把他们打死在里边,反而成全了这帮人“英雄”的名号;把他们包围起来,等他们充分表演之后再无可奈何地投降,或者等到没人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