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辽宁老工业基地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新一轮振兴发展也要靠实体经济”“要下决心振兴辽宁工业,再创辽宁工业辉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总书记进一步为辽宁开出“药方”:要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今年8月16日至17日在辽宁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于辽宁而言,改造升级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老字号”是实现工业振兴、为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作出贡献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辽宁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装备制造等产业赋能增效,发挥“老”的优势、激活“老”的潜力、提升“老”的价值,推动“老字号”不断转型升级,智造强省建设步伐坚实、成效正显。
从沈阳市中心向西出发,进入经济技术开发区,便会驶上一条宽阔的马路,这条路拥有一个很有气势的名字:开发大道。
这也是一条典型的工业新走廊,道路两旁,企业鳞次栉比。其中,就包括两个赫赫有名的“老大哥”级企业:沈阳机床和沈鼓。
它们确实都很“老”,若从前身算起,均年近九旬,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标识和数代市民共同的记忆。
但也正因为“老”,前些年,两家企业在登“高”向“新”的路上脚步有些迟缓,生产经营一度陷入低谷。不过,近年来,两家企业用“脱胎换骨式”的改革与改造,重构产品格局,重塑竞争优势,逐渐焕发出青春的活力。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沈鼓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8.5%;今年一季度,沈阳机床实现年以来首次经营扭亏。
发生在这条开发大道旁的“二次创业”故事,映射出辽宁“老字号”的蜕变历程。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字号”,是辽宁的一笔宝贵财富。
这个“老”,曾为新中国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作出卓越贡献。至今,其产业体系的完整性仍全国领先,是中国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自主可控不可或缺的一环。
这个“老”,是全省的经济支柱。以“老字号”最为集中的装备制造业为例,年,其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利润,分别占全省规上工业的24.3%和41.2%。
这个“老”,是振兴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希望所在。如何把这一雄厚基础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从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不断学习领悟中,从对全球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大势的洞察研判中,从对省情实际的审视剖析中,辽宁调结构的思路日渐清晰。年11月,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召开。会上审议通过的辽宁“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改造升级“老字号”,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装备制造业等产业赋能增效。
纲举则目张。两年来,从省市两级成立专班、制定考核评价办法,到出台三年行动方案、细化产业链条,再到谋划重大项目、设立专项资金,“老字号”这篇大文章,不断书写新的精彩。
在沈阳机床和沈鼓厂区附近,有座雕塑:一只凤凰,背负火球,昂首向天。基座上,四个烫金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凤凰涅槃!
这,也在隐喻着辽宁工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走过辉煌,一度困惫,奋力突围,重振雄风。
激发“焕新”的活力
辽宁“老字号”的家底儿有多厚?
这里曾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诞生了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第一台国产机器人、第一台镗床等多个新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这里以航空装备、舰船为代表的国防科技工业,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这里的石油化工、输变电、冶金矿山、节能环保、能源装备等成套装备领域在国内都占有重要地位;经国务院批准举办的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已经在沈阳连续举办了20届。
但近年来,在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道路上,辽宁的工业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结构单一,传统产品占大头,“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等。特别是占比较大的“老字号”,智能化水平低,产业基础能力较弱,创新成果产业化率不高,新增长点尚未系统形成。
辽宁的“老字号”,价值在老,出路在新。对此,在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上,省委主要领导强调:“加快结构调整、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是‘十四五’时期我们无法回避、必须答好的重大课题。”“对辽宁而言,产业数字化的应用场景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是我们手上最大的‘本钱’。我们必须更加积极主动拥抱智能时代,促进优势产业尽快插上‘数字翅膀’,推动辽宁制造向辽宁智造转变。”
“怎么看”决定“怎么办”。一场关乎辽宁未来、决定振兴成败的结构变革,在这块土地上向纵深推进。《辽宁省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专项行动计划》《全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辽宁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规划》《数字辽宁发展规划(2.0版)》《辽宁省加快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均从不同的侧面,对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进行了顶层设计,绘出了时间表、路线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全省各地纷纷摸查区域内“老字号”具体情况,梳理问题,制定政策。沈阳市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重点推进汽车及零部件、通用机械装备、机床及功能部件等产业链发展,尽快形成新的增长点。大连市依托金普新区、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瓦房店轴承产业开发区等重点产业园区,改造提升船舶及海洋工程、制冷装备等“老字号”企业,并提出打造亿级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
这些转变,很快受到资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