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业互联网发展现状
制造业者被称为“智能制造”,IT业者被称为“工业互联网”。目前,中国制造业正在推进六大工程,其中最热门的是智能制造,最冷的是强基工程,最蓝的是创新工程,当然也包括高端设备、绿色制造和品牌工程。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智能制造业现在很热,在全世界也很热。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思考智能制造:一是智能制造的内涵,包括网络制造、智能技术、3D打印、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五个方面。第二,从产品的角度来看,人们谈论最多的机器更换只是智能制造的一部分,即智能化生产过程。如果产品要走高端,就要智能化,还有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智能化。
十年来中国社会财富增长最快的是IT产业,科技投入最大的是IT。现在A,B,C,D,I成了热门词汇。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chain)、云(Cloud)、数据(Date)和物联网(IOT),GDP的40%来自制造。40%的中有一半来自流程工业,一半来自离散工业。因此,在浙江大学,流程工业比较多的是控制学院,是孙院士带领的团队,我们主要是做离散工业。我们都在讲产业的升级和产品的升级。
我们都知道互联网连接着世界各地的消费者,互联网倒逼服务。在互联网经济和数字经济中,都强调用户体验,这就倒逼服务升级,服务业的升级也推动了制造业的升级。因此,整个供应链都在讨论智能化问题。
从技术上讲,IT行业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都需要向企业方面转型。企业的需求是成本、质量和效率,以及新的解决方案和新的生态,中间的连接是工业互联网,也是IT行业的互联网的后半部分,它最重要的战场是工业。
二、工业互联网体系结构
现在总是说工业互联网,互联网的数据市场从全球看主要是三大市场,领先的是美国,欧洲的是德国,亚太就是中国,目前预测的速度比实际的要慢,增长速度也很快。
具体来说,这个数据市场主要在这个领域,最大的是设备管理。产品的售后服务占了38%,还有生产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包括监控、能耗和质量管理。生产全过程中优化占28%,企业运行管理占28%,运行管理占18%,资源配置占13%。事实上,我们提到的大多数产品设计和工艺管理,事实上大部分是秘密,不在数据市场中。
目前需求很大,需要做的就是数据建模、数据分析,就是设备的健康管理、产品的售后服务、生产的管理优化、能耗与质量管理,还有客户关系管理、财务、生产过程监控与安全管理;再下来就是全流程的数据能力、金融服务,真正的仿真设计与工艺只有3%。
所以如何构建工业互联网体系结构,其实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我们都知道,阿里云下有一个工业云,工业云有做IT算法和工业的部门。但要真正应用于制造业,你需要了解制造业,工业知识是不能被颠覆和取代的,需要一起建立一个系统。
一年来,我们一直在讨论如何开发和管理工业数据,如何开发工业数据的智能应用,以及如何在工业过程中开发各个站点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何使其成为一个平台,然后将其与物联网和5g相连接,然后将其推向各个行业。总的来说,工业行业有49个,小的行业有多个,事实上,各行业龙头企业和专业企业的需求与中小企业完全不同,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从数据管理的角度来看,它需要把整个产业链从供应商和物流把人、财、物全部管理起来,现在用户的体验、运行也需要管理。具体到企业内部就是物料、工装、人员、设备、供应、订单、供应商的管理。而平台一旦打造起来,它是大数据的多元融合,计算的应用、可视以及业务的智能,需要整合各种数据,最主要的目的是产品质量溯源,现在要高端产品质量的溯源,装配工艺建模方面的分析和资源的排查和整个物流系统如何做优化。
再往下看,真的要让企业各种人员和外部能够运用起来,就要开发算法与组件,还有面向各种业务人员,也就是windows化和图形化比较方便,一线的操作人员都要应用起来。现在企业内部有很多数据,大家都知道数据是宝贝,但没有真正利用起来。我们调查过真正的商业数据不到4%,所以怎么统一、规范,让它易用,工业机理如何沉淀下来变成知识,不要变成人盯着数据,现在的数据用量很小。如何让机器变成智能,让机器智盯数据。所以,做流程、做看板可能是一个途径。
三、典型行业案例
案例1:质量管理。众所周知,浙江春风电力有限公司生产摩托车。摩托车是传统的制造,春风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年销售额约50亿。这家企业很有竞争力,这是一国宾队的摩托车。与传统车辆相比,该车有多个评比:质量要求高,政府采购价格不高,企业不想亏钱。经工业和信息化部审核,春风电力实现自动化,减少一线职工。
因为现在到加工车间看加工非常传统,有30台不同型号、不同年代、不同国家的机床。一般来说,一台机床只有一个操作员。所以车间有3-5名维修工人和30名操作人员。它们就是做数据的指挥中心、做看板。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30个加工车间只有4-5名左右的操作人员,操作人员大大减少,带来了效益。
他们尝到了甜头,竞争力很大,小批量也能优化成本,于是便制造摩托车、沙滩车,并开始出口。他们做了第二阶段,现在他们必须这样做。摩托车行业最主要的是发动机,而装配线是发动机最头疼的问题。如果采用相对简单的方法对装配线进行改造,具体定位成本低,不会对装配线进行实质性改造,能够快速响应,并采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改造。
最后找一个答案做工位,像螺丝钉,拧过或拧不到位都有问题,后期改造成本大和影响品牌。现在如何把装配轨迹跟踪和轨迹标注变成数据,通过数据及时报警、预警,马上改正,可以实时的做。现在就是一个一个工位做下去,做二期,再把算法更新。
案例二:溴冷机智能远程操作与维护。空调有两个核心,一个是电机,另一个是制冷,看看双良。传统的方法是设定一个阈值,如果超过阈值,就会发出警报。当它超过阈值时,就出现了故障。现在是如何根据历史的数据建模型,可不可以提前预警,也就是要把数据打通、硬件打通,把传输打通,把数据放到云端建模。它可以把历史的数据放进去,收集专家数据,数据足够大的时候可以让机器学习,根据历史数据预测,看分布,实现提前的报警。这边就是一个案例。去年八月份专家判断27日有问题,数据报警预计是27日11点,大概相差3个小时,但发生故障是2天以后,就是29日发生故障。所以,它有一天多的时间提前维修,很容易排除故障。设备故障率降低了30%,这就是根据机器提前预测故障,提前预警。
案例3:盾构机掘进辅助驾驶。我们在年制造了第一个原型,并等了一年才使用。在过去的11年里,我们占领了一个很大的市场。我们的技术与国外的技术齐头并进,但还没有形成领先地位。目前我国盾构掘进机占世界总消费量的55%-60%,出口21个国家,目前隧道施工中存在许多问题,从2米到16米的隧道真正施工的目前只有12人,管片拼装6人,关键岗位1名司机,现在发展太快了,驾驶员培训不够。地面支援常常是半夜出现的问题,一切为时晚矣。如何明智地做事?我们与龙头企业合作。
例如,设备分类和掘进延时的分类。现在,岩土工程是根据图像分类的,分类后,关键是控制岩土分类的大小。如果岩石尺寸过大,会损坏传动系统的皮带;如果它太小,主要的能量将用于碎石。
现在煤炭行业也有这个问题。当在下面采矿时,带式输送机的尺寸是一块石头。目前,太大的时候,要由工人拿棍子捅下去,这工作很不舒服。现在可以通过图像、数据和工具进行过滤。本案是利用数据图像判断石块大小,提高掘进机效率和设备寿命。
案例4:智能汽车涡轮增压器叶轮瑕疵识别。不管是航空发动机还是汽车,叶轮都是个大问题。现有缺陷由质量检验员检查,质检员总是有漏检的问题。那么我们能建立一个关于这些制造缺陷和产品缺陷的数据库吗?数据库建立后,对叶片层有哪些划伤,把计算和算法收集起来,进行提炼,知道哪些要召回、哪些要做改进。我们不影响整条生产线,建立检测控制站,通过机械手对产品进行全方位检测,准确率可达到85%,召回率可提高,平均度可提高,操作简便。它大大减少了对劳动力的依赖,降低了成本。准确度可以逐步提高,现在可以达到90%。
案例5:生产监控分析。另一个案例是在萧山做兆丰机电。兆丰也是全省智能制造示范点,第一次增加了很多机械手来代替机器,逐渐减少了劳动力。现在,有很多数据,如何整合数据?他们提出了一个建造工厂大脑的迫切要求。他们提出了紧迫的需求就是建工厂的大脑,要把现在的生产数据、设计的数据、用户数据全部打通,运作起来。这个行业的主要问题是生产节奏,轴承材料的研磨要花很多时间,以前是由人来做的。事实上,有很多事情是可以改进的,只有打开东西,我们才能知道什么是可以改进的。
因为这个行业的生产节拍达到20秒是非常好的,很难再降低一秒。现在已经用数据完成了。过去是18秒,现在可以是15秒,交货期缩短7天,质量提高,能耗降低。可见,目前劳动生产率是全行业最高的,人均85万-万。当“身体”准备好后,它就开始抢占其他地盘。过去主要是汽车,现在开始在其他市场,到生产航空轴承。因此,随着智能制造的变革,这家企业尝到了甜头。
四、商飞大飞机制造工厂大脑
提到制造就不得不提航空,柯老师带领的4个教授,以及不到20个博士生,不到30个工程师,在过去的八年中交了超过13亿的数字化装配生产线,覆盖了整个航空业。现在商飞下有个上飞制造商,在浦东,C还在做航试,但量产以后,数据的问题很大,所以它提出要求,航空业的数据很多,也在不停的做数据优化,但很难全局优化,都是局部。现在有机加车间和部装车间,现在新加的是复合材料车间,就是一群人在查缺陷。前面说的虎符、算盘能不能打通考虑,也就是做虚拟工厂。现在速度要快,5G进去,所以现在去上飞参观全部是华为的5G。
五、基于工业互联网2.0时代
现在POC、以太网不争论了,主要是5G用好,以前是局部优化,现在是实现全局优化。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发现问题后,数据沉淀成知识,知识变成智能,让机器盯着数据的变化。现在协同制造是一个产业链,从用户到供应链管理,个性化设计需要数据互联和跨境集成。场内、区域网,以后还有行业网,国内外、境内外都需要打通。
因此,从工厂到协同制造、采购、物流、工业、大学和科研人才、内部企业企业端到公有云,现在企业也在讨论公有云和私有云,或者干脆不使用云,使用边缘计算,这就需要企业真正实施顶级设计。商业数据、工业数据需要打通,需要一个平台,把生产的计划,订单的信息、市场的变化都变成数据、变成算法,融合在一起,包括企业内外生产以及能源的调度,都要贯穿工业的全部过程。
我们认为,企业实施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应该分四个阶段。现在工信部正在推进“百万企业上云”,浙江省正在推进“十万企业上云”。这只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做中间件和中间平台策略。第三阶段是实现数据治理,最终实现全球智能,即工厂大脑、协同制造和智能制造,装备制造依赖机器智能。
目前,在工业化发达国家,需要人才、产业布局、人才培养和组织模式。传统的工业部门有话语权和决定权,数据不容易给人,给了之后应该做好,所以企业的顶层设计确实需要一个真正的整体战略。
在我们看来,顶层设计非常重要。刚才,张院士说顶层设计是快速迭代。现在,中国的人口红利和工程师红利还没有出现,在外部华为等IT算法人员中,大家如何配合起来做人脑和机器混合脑的问题,就是在数字经济中,迫使制造业再次升级将会出现问题。原来企业是大鱼吃小鱼,以后就是快鱼吃慢鱼。
一般来说,数据不应该代替人,机器也不该替代人,应该是机器智能解放了人们的智慧,不让人们盯着数据看。因此,数据应该从制造业中来,也应该回到制造业中去。谢谢各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