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1日至2日,备受瞩目的第26届盛和塾世界大会将在日本横滨国立大礼堂举行,余名中国盛和塾塾生企业家前往日本参加此次盛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近名塾生们齐聚一堂,共享稻盛哲学的思想文化盛宴。
以下为世界大会稻盛和夫先生的视频演讲原文。
作者:稻盛和夫
图片:视觉中国
来源:稻盛经营之道
看到这么多人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此次盛大的盛和塾全国大会,我感到非常高兴。
但是,面对这么多齐聚一堂的伙伴,是否能教给大家真正的经营之道,这种巨大的责任感让我精神紧张。
我想大家都是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宝贵的时间,特地赶来的。我在台上看着大家,看着这个场景,更是感慨。
虽说只是一年一次,在这个不具备法人资质的组织里,这多名经营者汇聚一堂,热烈地探讨交流。
这样的组织恐怕其它地方也没有吧。即便是由培训咨询企业主办的全国性研讨会,也没有如此盛大的规模吧。
由此,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家的热情,也再次感受到自己责任重大。
虽然说,这个组织是由我义务地提供服务开始的,但事到如今,恐怕就不能说因为是义务工作,就可以随随便便,应付了事了。
对于盛和塾的工作,我感到如果不以赌上自己的性命的心态去面对的话,是无法真正履行自己的职责的。
真的非常欢迎大家的到来。让我们共同努力,迸发出诚意和热情,让此次大会成为真正有意义的盛会。
如果想要让自己的企业发展壮大,
就要为社会、自然和宇宙尽力
我始终一以贯之地对大家说,要努力地让自己的企业发展壮大。但我并不是说大家要为了成为有钱人,为了出名才让自己的企业发展壮大。
企业发展壮大,意味着有更多的员工,也就是说,雇佣、养育更多的人。仅仅这一条,就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
具备能力的人,让自己的事业不断发展,招聘雇佣更多的人。仅仅从提供工作机会这一点来看,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此外,通过经营好企业,从事各种事业,由此创造利润和税收,这更是了不起的社会贡献。
让我们从事有社会意义的工作,恐怕是神灵赋予我们才能和职责的原因。
所以,我认为,不能浪费天赐的才能,而要为社会、为自然、为宇宙尽力。这才是我将企业发展壮大的目的。
也希望在座的各位不要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社会、为了自然、为了宇宙,无论如何也要将自己的公司发展壮大。
向二宫尊德学习经营者应有的姿态
以前就跟大家不断重复,要成就事业,要使企业成功,很大的根源就在于每天默默无闻地努力工作。就是这种持续不断的,真正的拼命努力,才能带来成功。说到底,所有的一切都归结于这一点。
不管是从父母那里继承的事业,还是自己创办的事业,发展不顺利的原因,就是当事人没有在自己的工作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之前我解说过内村鉴三所著的《有代表性的日本人》一书,其中有关于二宫尊德的章节。二宫尊德对自己要求严格,有很强的道德观念,是一个非常认真且朴素的人。
尊德在幼年就失去了双亲,被过继给了叔父抚养。所以就在叔父家中生活,并拼命努力工作。
与此同时,由于自己没有学问,尊德觉得无论如何也要努力学习,成为一个优秀人物。
他学习当时的阳明哲学,也就是通过中国的古典学习孔孟之道。晚上点起小油灯读书时被叔父看到并斥责“农民要读什么书,学了也没什么用,还浪费油。”
尊德觉得叔父讲的很有道理,所以就在村里公用的沼泽地里种菜,将收获的菜籽交给村里的油坊,换取灯油。这下尊德就能用自己在闲暇时间种植并收获的灯油进行学习了。
但叔父看到后又斥责他“连你用休息时间种植的菜籽也是属于我的。你可能觉得只要多多少少为我干点活就行了,但你吃在我家,住在我家,你生产的一切东西都属于我。”
也就是说,叔父认为,尊德不管做什么,不管是睡觉还是醒着,所有的一切都属于叔父。
但尊德是如此的淳朴,这个时候,他竟然还认为叔父讲的有道理,所以即便是自己的灯油,他也不用了,不再在晚上学习。而是利用白天走路的时间看书。
以前的小学里,经常会有尊德身背柴禾,手持书本的塑像,描绘的就是这个场景。
“至诚之心,感天动地”
就这样,尊德不断学习阳明学,从中学习了天地间的道理,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天道。
同时也了解了道德规律,也就是人必须遵守的道德。尊德发誓按照天道和道德来生活,其精髓就是“至诚之心,感天动地”。
诚实、拼命努力地工作。这种姿态可以感天动地。天地会被这种诚实和诚意所打动,尊德相信这一点。
也可以说,“精诚所至,鬼神避之”。一心一意,拼命努力,天地、神灵都会出手相助。尊德将这种观念提升到了信念的高度。
因此,尊德对于美食华服不屑一顾。不是在家里,而是在田头吃饭。每天只睡两小时,比谁都早到地里耕作,比谁都晚归。
就是这样,尊德通过自己的行动激励村民,改变了村庄原本贫困的面貌,使其焕然一新。
二宫尊德靠着一把锄头,一把铁锹,仅用几年就将已经荒废的农村变得肥沃富裕。
当时的各个藩看到这种情况非常惊讶,进而希望尊德帮助自己的藩振兴农村。
尊德是神奈川县出生,但他得到了关东平原一带诸侯的邀请,通过努力辛苦工作,一个接一个地把荒废农村重新振兴。
“动机至纯”
他坚信只要竭尽诚意,并且付出不亚于任何人努力,就能得到来自神灵的相助。同时也强调“动机至纯”。
动机如果是恶的,即使做了再多的好事,尊德都会予以否定,对待事物需要格外重视其真实性。
正如大家通过音像资料所了解的那样,我在创建第二电电的时候持续反复的叩问自己是否“动机至善,私心了无”。经过数月这样的自问自答,直到最终确认了这个回答之后才设立了第二电电。
因此我认为,只要动机是善的,只要坚信“至诚之心,感天动地”,然后一心一意拼命持续付出努力,只要具备了这2点,事业就能够得以开展。
事实上,我如果是夸大其词的话,大家一定会对我很生气。
但是如果现在让我经营一家拉面店的话,我会很快让它成功运转,并开出若干家分店。
所以,一旦听到有人连从父母手中继承的事业都经营的不好,甚至出现了亏损,我就会很诧异,不清楚他到底在做什么,在我看来,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是毫无作为。
对二宫尊德来说,只要手中握有一把锄头和铁铲,便能将荒废的村庄变成一个美丽富饶的村庄。
要做到让旱地消失,只需天亮前出发下地,劳作至夜幕降临之时便能实现。只要持之以恒,数年之后定会成功。
与之相反的情况是,口中抱怨从父母那边继承下来的公司不符合时代潮流,视其为难成气候的事业。
我认为,有时间说这些,还不如废寝忘食地投入工作。
经营十二条中有“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这一条,它并不是让人单纯的努力,而是要求努力到不亚于任何人的程度,只要能做到,一定就能获得成功。
企业的发展过程
(追寻京都企业发展的轨迹)
在盛和塾当中,下至寥寥数人的小型企业,上至数千人规模的大型企业,其经营者普遍存在着一些烦恼,涉及了诸多方面。
而今,当我们回到事业的原点。换言之,从最原始的事业开始追溯,就会发现,这正是一家公司从小成长为大企业的过程。
对此,我想试着来讨论一下。
不久前,我在思考公司的发展历程时,我发现不仅是我们,在京都,有很多发展良好的优秀企业。
年5月31日的《朝日新闻》中刊载了题为《支撑企业良好发展状态的一技之长策略》的新闻报道,其中列举了京瓷、田村制作所、罗姆半导体等企业。
京瓷、田村制作所、罗姆半导体等企业的利润率位居日本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之多,为什么京都能催生出这么多高收益的企业呢?
除了《朝日新闻》外,《日本经济新闻》也刊发了同样内容的专题特辑。另外,麦格劳希尔公司出具的“全球家企业”的排名中,京都的企业也暂露头角。
在经常利润率的排名中,全球前28位中有5家日本企业入围,其中有4家是京都企业,剩余一家是发那科公司。
在全世界的上市企业中,能称得上高收益企业的前二十几位中,京都企业占据了4个席位,可谓不同寻常。
这些企业虽然都不具备先进的技术和优秀人才,却都从制作单一产品生产开始运转起来了。为什么京都的企业能够做到这样?
我仔仔细细思考后发现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例如罗姆公司,这是一家非常优秀的半导体生产企业,公司的社长在立命馆大学学习期间就开始思考如何将碳膜电阻这一复杂的电子零部件进行量产简单化处理,并取得了相关的专利。
毕业后,他没有去其他公司就业,而是靠着这个专利创建了罗姆公司。
村田制作所的社长,在战前和战中从事的工作是用清水烧的方法制作茶碗,也是一家小企业。在二战中,真空管开始兴起,欧美的电子仪器业开始发展。
日本军部在得知那些电子仪器中要使用精密陶瓷电容后,命令各大学研究制作相同的精密陶瓷电容。
其中,京都大学的教授掌握了氧化钛烧结凝固后能够用于制作电容的原理,但需要进行相关的试制,于是请来了清水烧茶碗制作公司的村田制作所社长。
虽然完全没有经验,但是社长还是答应试一试,事实上这就是村田制作所的开始。
在战争期间并没有生产出相应的产品,但为战后迎接真空管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从以上的情况来看,包括我在内,社长们当初都是没有经验的外行,当然也不具备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专业技能,只有一个产品能做。
换言之,大家都是外行,也只能从单一产品开始做起。
很有意思,年全球TOP家公司里按照经常利润率排名的前28家中就有4家是京都的企业,而这4家企业的创始人一开始都是没有经验的外行,也不拥有技术,都是从单一产品的生产起步。
在座的各位也许并不是毫无经验的外行,可能还经验丰富,或许公司也不是只生产一种单一产品,而是生产3种以上的产品,所以与当初的我们相比,现在的你们更优秀,更有优势。
说到底,简而言之,这和拉面店是一样的。最开始只有仅会制作拉面的大叔、只会经营小面店、小摊贩的人。
所以,并不是靠拥有多么先进和完善的技术才把企业给做大的。全属于无经验,无技术,单一产品生产的公司。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像二宫尊德那样,即使只有一个产品,也要拼命努力,只有发挥拿着一杆锄头、从早到晚在旱地上劳作的精神,才能拥有富饶之地。
不论是谁,只要努力,拉面店也好,小摊贩也罢,就一定能成功。
保持危机感和饥饿感,
实现从小作坊到中等规模企业的飞跃
然而,如果认为仅靠这些就能成功的话,那也仅仅只是小作坊的成功。
如果满足于“我开拉面店成功了”“我搞小商贩成功了”的话,那么很可能会永远停留在小作坊上。
再回过头来看京都的企业,因为社长当初毫无经验,因为不知道,所以他们反而能够自由的发挥想象,不被既有的习惯和惯例所束缚,对事物保持着疑问和好奇心。
也许是受京都风俗习惯的影响,正如大家所知,战后一直由蜷川担当知事,其思想比较老旧,其执政的结果就是京都延续了年的保守的城市风格。
同时,在以京都大学为中心又新建了很多新街,意味着在革新方面呈现出反权利,反中央的一面。
仔细思考一下,这也许就是颇具京都特色的知识分子的特质,值得让人尊重。
这座城市的氛围充满着革新与变革。也正因为如此,即使是学界,日本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也都是京都大学出身。
在京都这种独特的土壤中,这些没有技术的门外汉开始创业,从事单一产品的生产制造。像二宫尊德那样用至诚之心感天动地并拼尽全力奋发努力。
他们相信只要动机至诚、至真、至善,拼命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这才造就了这些中小企业的成功。
但是,他们在拼命努力的同时也一直在担心,心存忧患。
打个比方,就像开了一家拉面店,现在生意不错,但是万一哪一天大家都觉得荞麦面更好吃,拉面店就会无人光顾,就是这样一种担心。
也就是说,单一产品的生产具有很大的风险,只要这个单一产品被市场淘汰或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退出历史舞台的话,公司就会随着一起倒闭。
他们时刻抱有这样一种危机感。除了危机感,他们还有一种饥饿感。
只做这么小规模的生意完全不够,不能维持员工的长期温饱。一直持有这样一种无法保证员工生活的饥饿感。
不是像二宫尊德那样只要认真拼命努力就够了。
他们还会想到,这样下去的话,只靠单一产品,当市场发生变动时就无法应对。必须要做些副业。
正是因为是门外汉,他们才会担心这些问题。
正是这样一种只有门外汉才会具备的危机感和饥饿感,成为了可以孕育出创造性的原动力,进而推动了企业的各项创意和研发。
技术方面是门外汉,凭危机意识和饥饿意识促进了创意研究。
因为自己没有学问且也不够聪明,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危机意识。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危机意识,才会为了掌握某项技术东奔西走,去大学取经,引进学院的技术或者从外国引进技术等等。总之就是绞尽脑汁不断从事创意研发。
这样的危机意识和饥饿意识成为了推动了创意研发的动力,使得新产品和新技术不断涌现。
企业也随之不断发展壮大。这就是中小企业开始向中坚企业发展的阶段。
换句话说,通过由危机意识和饥饿意识带动的创新和研发,即为了让企业摆脱单一产品而推动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而付出的持之以恒的努力,会使企业得以发展壮大,这也是企业向中坚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罗姆公司的发展历程。
刚才我也提到了,罗姆开始只有碳膜电阻一种产品。由于罗姆能很便宜的生产出这种产品,所以很快被市场接受。
当时市场上已经有帝国通信、东洋通信、北陆电气工业等生产电阻器的有名厂家,在这些厂家中,罗姆也算取得了一些成功。
我和罗姆的创始人是同年代的人,觉得他做的这个行当很有意思,也很好奇他的公司会怎样发展下去,所以一直对罗姆都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680.html